
謂以文字發議論。 漢 王充 《論衡·超奇》:“安危之際,文人不與,無能建功之驗,徒能筆論之效也。”
“筆論”一詞有兩層含義,需結合語境區分:
指以文字發議論,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東漢王充在《論衡·超奇》中寫道:“安危之際,文人不與,無能建功之驗,徒能筆論之效也”(),強調文人通過文字表達觀點而非直接參與實務。
特指東漢書法家蔡邕的《筆論》(),這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文獻,核心觀點包括:
《筆論》被宋代《書苑菁華》收錄後得以流傳,成為研究古代書法理論的關鍵文本,尤其對後世“書為心畫”的審美觀影響深遠()。
《筆論》是指關于書法、繪畫等藝術的評論和論述。它是從認識、欣賞藝術作品的角度,對于書法和繪畫的構圖、用筆、用墨等技法進行深入分析和闡述的一種文體。
根據漢字的構成特點,可以将《筆論》拆分為“竹”、“聾”、“言”三個部首。其中,“竹”是由四個筆畫構成,“聾”是由五個筆畫構成,“言”是由言字自成部首。
《筆論》一詞最早出現于南朝梁代書法家歐陽詢的《開壇否隔》中,是中國古代藝術評論的重要篇目之一。它是古人對于書法和繪畫藝術的研究和思考的産物,通過對藝術作品的分析和讨論,提供了對于藝術理論、審美觀念等方面的參考。
《筆論》的繁體字為《筆論》,在繁體字中,“纟”取代了簡體字中的“竹”,使字形更加複雜。繁體字常用于港、澳、台等地區,以及一些傳統文化保護和研究機構。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筆論》為例,在古代的字寫法中,“竹”字的上橫直接與下橫相連,形成一個平整的橫。而現代字寫法中,“竹”字的上橫和下橫是分開的。古代字寫法的變化是漢字演變的曆史見證,體現了漢字書寫的發展和變革。
下面是《筆論》的一則例句:
“此書法家筆論精湛,對于字體的造型和筆畫的運用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
組詞:書法、繪畫、藝術、評論、論述。
近義詞:書評、筆記、文論。
反義詞:畫家、書法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