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險阻。《後漢書·龐參傳》:“遂乃千裡轉糧,遠給 武都 西郡,塗路傾阻,難勞百端。”
“傾阻”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地勢或道路的險峻、艱險,常用來形容路途的險阻難行。例如《後漢書·龐參傳》中的例句:“塗路傾阻,難勞百端”,描述運輸糧草時路途的艱險。
字詞結構解析
近義詞與用法
近義詞為“險阻”,主要用于描述自然地理環境或抽象意義上的障礙。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獻,如“山川傾阻”等表達。
使用場景
屬于書面語,常見于古籍或仿古文體中。例如描述古代行軍、運輸的艱險場景,或比喻人生、事業中的困難境遇。
建議: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後漢書·龐參傳》原文或權威古漢語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傾阻"是一個詞彙,用以形容阻力的大小或程度。它通常指阻礙進行某項活動或實現某種目标時所遇到的困難或阻力。
"傾阻"這個詞的部首是"卩"和"阝"。其中,"卩"是指封印或印章,"阝"是指與防禦有關的部首。
根據部首及漢字的構造規則,你可以分解出"傾阻"這個詞的一共11畫。
"傾阻"這個詞源于現代漢語,是中國人常用的詞彙之一。它由兩個單獨的漢字組成。
"傾阻"這個詞的繁體字為"傾阻"。
在古代,"傾阻"這個詞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的漢字變體和寫法複雜多樣,因此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考證。
1. 由于他們之間存在傾阻,這個項目的進展受到了阻礙。
2. 必須克服各種傾阻才能成功地完成這項任務。
組詞:傾力、阻礙、傾向
近義詞:阻礙、障礙、阻力
反義詞:順暢、無礙、通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