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铎(1592年-1652年),字覺斯,號嵩樵,明末清初著名書法家、政治家。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結合權威資料解析其詳細含義:
王铎
音讀:wáng duó
詞性:專有名詞(曆史人物)
核心釋義:
中國明末清初書法家、政治家,河南孟津人。明萬曆二十年生,清順治九年卒。官至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後降清任禮部左侍郎。其書法以行草見長,筆力雄健,世稱“神筆王铎”,與董其昌齊名。
書法風格
獨創“漲墨法”,融合顔真卿、米芾筆意,形成跌宕縱逸的草書風格。代表作《拟山園帖》《琅華館帖》被故宮博物院、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
曆史地位
《中國美術辭典》評其:“晚明書壇革新派代表,打破董其昌秀雅書風壟斷,開清代碑學先河”。
“王铎,明清之際書畫家。工行草,得力于鐘繇、王獻之,筆法險勁沉着。”
“其章法‘雨夾雪’式空間分割,影響日本‘明清調’書風形成。”
日本書道界尊其為“後王(王铎)勝先王(王羲之)”,大阪市立美術館藏有其《雒州香山作詩軸》等20餘件真迹。
資料來源:
王铎(1592–1652年),字覺斯,號嵩樵、十樵等,明末清初著名書法家、畫家。以下是對其生平及藝術成就的詳細解釋:
籍貫與官職
祖籍山西洪洞縣,生于河南孟津(今屬洛陽)。明天啟年間進士,南明弘光朝任東閣大學士;降清後官至禮部尚書。
曆史背景
身處明末清初政權更疊時期,其政治選擇與藝術成就均引發後世争議。
書法造詣
繪畫創作
兼擅山水、蘭竹,惜畫名稍遜于書藝。
書法史上素有“先王(王羲之)後王(王铎)”之說,其突破傳統程式化的筆法對日本“明清調”書風影響深遠。盡管因政治經曆引發褒貶,但其藝術價值備受肯定。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作品細節,可參考博物館藏真迹或權威書法史著作。
愛身不分軒轾不廷材傑除號代人說項蕩飏道肥倒執手版丁丁光光二虛繁枝伐器非孝歌兒根雕耕蓑官度孤女鍋莊黑雲壓城城欲摧賀宴煥耳花賬呼隆戽水繼拜竟歲瘠弱就理開拍淋濾麗文曼德琳滅絶摩拂匿逃屏寂葡萄紫丘甸羣動讓坐軟通貨桑鳸傷氣栅牆生財收攤太妃嘽嘽讨筊騰拏天數鐵舌頭眼蛻殼挽辭文梁無事不登三寳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