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eetop] 樹梢
樹梢。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蹲谷底而長嘯,攀木杪而哀鳴。” 唐 柳宗元 《闵生賦》:“雄虺蓄形於木杪兮,短狐伺景於深淵。” 元 薩都剌 《相逢行贈别舊友治将軍》:“鳳笙換曲曲未終,天風木杪吹晨鐘。” 明 陶宗儀 《辍耕錄·皇舅墓》:“ 至正 辛卯,中原大水,舟行木杪間。”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踴身一躍,直上木杪。”
“木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含義
指樹梢,即樹木的頂端細枝部分。例如《說文解字》提到“杪,木标末也”,《上林賦》中也有“偃蹇杪颠”的描述。
引申意義
在文學或哲學語境中,可象征事物的頂點或極緻狀态,如形容才能、成就達到頂峰,或現象發展至極限。例如“或在木杪”(《閱微草堂筆記》),既指物理高度,也暗含深意。
字源結構
由“木”(樹木)與“杪”(末端)組合而成。“杪”本身既指空間上的末端(如枝梢),也指時間上的末尾(如“歲杪”表示年末)。
應用場景
多用于詩文或書面表達,兼具具象與抽象雙重功能。例如描述自然景觀時指樹梢,而在比喻語境中可表達“巅峰狀态”或“深入本質”的哲思。
總結來看,“木杪”既是一個具體的自然意象,也可通過引申承載抽象的文化意涵,體現了漢語詞彙“一字多境”的特點。
《木杪》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指林木高聳的景象。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木”和“杪”。
部首:木字的部首是木,杪字的部首是木。
筆畫:木字有4畫,杪字有8畫。
《木杪》中的“木”字是指樹木,而“杪”字是指高聳的樣子。連在一起,表示林木高聳的景象。
《木杪》的繁體為「木杪」。
在古代漢字中,木字和杪字的寫法基本與現代相同。
1. 遊子山中,遠眺林海,能見到一片片木杪,美不勝收。
2. 秋天的黃昏,山中的煙霧漸漸散去,露出一片朦胧的木杪。
1. 高木杪
2. 碧木杪
3. 幽木杪
1. 樹林
2. 林木
3. 百木奇
平原
低矮
平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