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以言志”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重要概念,指通過詩歌表達思想、志向或情感。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尚書·舜典》記載的“詩言志,歌永言”,後《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提到“詩以言志”,指借用《詩經》篇章表達政治抱負。漢代後,“志”逐漸明确為包含思想、情感的心靈世界。
“詩以言志”從最初的政治表達發展為涵蓋個人情感與志向的文論基石,深刻影響了中國詩歌的創作與批評傳統。
《詩以言志》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用詩歌來表達個人的思想、情感和抱負。
《詩以言志》的拆分部首是“讠”和“言”,分别對應着“言辭”和“語言”的意思。它共有12個筆畫。
《詩以言志》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這本古代經典文獻中,體現了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對于詩歌的重視和推崇。
《詩以言志》的繁體寫法為「詩以言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詩以言志》在古時候的寫法是「詩以言志」。
1. 他常常用自己的詩歌作品來《詩以言志》,表達對社會不公的不滿。
2. 古代文人士大夫有時會在自己的書信中引用《詩以言志》,以此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詩歌、表達、思想、情感、抱負。
以詩抒懷、言志之詩。
默不作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