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祭祀時進獻供品。《禮記·祭義》“序其禮樂,備其百官” 唐 孔穎達 疏:“進饋之前與神明而交,貴其誠敬;進饋之後,人事之盛。故序其禮樂,備其百官。”
(2).饋贈食品。 唐 盧照鄰 《五悲文·悲今日》:“哀王孫而進饋,問公子之所須。”
“進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古代祭祀時進獻供品
指在祭祀儀式中向神明或祖先敬獻祭品的行為,強調禮儀的莊重性。例如《禮記·祭義》中提到的“進饋之前與神明而交”,即通過供品表達對神靈的敬畏。
饋贈食品
泛指以食物作為禮物贈予他人。唐代盧照鄰《五悲文·悲今日》中“哀王孫而進饋”即描述向貴族贈送食物的場景。
單字解析
組合含義
二字連用強化了“進獻”與“贈予”的雙重動作,既可用于宗教儀式,也可用于人際交往。
注:現代漢語中該詞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領域。
《進饋》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把某種物品或禮物送到對方面前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進(辶、貝)饋(骨、厶、口)。
來源:《進饋》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魯頌·進饋》中,意為帶着食品、禮物等前去奉獻。
繁體:進饋。
古時候漢字寫法:進:又寫為莙,駿。饋:又寫為餽。
例句:他懷着誠心,進饋了一份珍貴的禮物。
組詞:進貢、進獻、進禮、進獻、進獻物。
近義詞:送禮、贈品、貢獻。
反義詞:接受、拒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