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束修之金。舊時入塾的學費。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褚生》:“僕家貧,辦束金不易。”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褚生》:“都中設帳者多以月計,月中束金完,任其留止。”
束金是漢語中的古語詞,主要有兩層含義,均與古代禮儀制度相關:
一、指古代學生緻送教師的酬金
源于周代“束脩”之禮,後演變為以金銀錢币代替幹肉作為學費的習俗,稱為“束金”。此義強調對師道的尊重與求學之誠,如《禮記·少儀》載“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鄭玄注“束脩,十脡脯也”,後世俗化為貨币形式。該用法在明清文獻中常見,如《儒林外史》第三回描寫生徒“備了束金”拜師的情節,反映古代教育禮儀的實物傳統向金融儀禮的轉化。
二、指古代婚禮中的聘禮
特指男方納征時贈予女方的金銀財物,象征婚約締結。《儀禮·士昏禮》詳載納征“玄纁束帛,俪皮”,後世俗稱聘財為“束金”。此用法突出聘禮的貴重性與禮制規範性,如宋代《東京夢華錄·娶婦》記載富貴之家“繳擔紅,付束金銀”的婚俗,體現古代婚姻制度中財物交換的儀式功能。
現代漢語中,“束金”一詞已罕用,其概念分别被“學費”“聘禮”等現代詞彙替代,但在研究古代教育史、婚俗史及禮儀文化時仍具重要語義價值。
參考資料:
“束金”是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和用法如下:
“束金”指舊時學生入學時繳納的學費,具體指“束修之金”。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褚生》:
在當代文學或仿古語境中,可用于比喻象征性的知識傳承代價,但已無實際使用場景。
白壤百葉箱悲蹙兵弁冰刀不想持複淳粹出震之君辭推村笠蟺蜎蠖濩東武吟鬥而鑄錐掇録服除服俸絙人公平交易骨剌剌賈馬服鄭鶴虱降幟腳踏兩隻船金言九鼎鶌居撩撥躏蹂流水作業隆道公馬監馬舄慕位内人家跑調噴噴香前堂喬聲勢清兵罄浄勤厚趍趍人造行星蹂損三棱鏡十二街市口守潔順隨談叢堂下天食土黴素脫賺五角星[形]霧噴誣執虓豁觿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