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磨礱砥礪 ”。
磨砻底厲
“磨砻底厲”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磨砻”與“底厲”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反複磨砺、精益求精,既可用于描述器物加工,亦引申為對品德、學問或技藝的刻苦錘煉。以下從詞源、釋義、用法三方面解析:
磨砻(mó lóng)
“磨”指用磨石打磨,“砻”為脫谷去殼的農具,引申為磨治。《說文解字》釋“砻”為“䃺也”,即磨去糙粝使之精純。如《漢書·枚乘傳》載:“磨砻砥砺,不見其損,有時而盡。”
引申義:比喻人經受鍛煉,如王安石《答王深父書》:“磨砻圭角,浸潤著光。”
底厲(dǐ lì)
“底厲”通“砥砺”,本指磨刀石(細為砥,粗為厲),後作動詞,表磨煉。《荀子·性惡》雲:“鈍金必将待砻厲然後利。”其中“厲”即“砺”的本字。
引申義:修養德行,如《史記·禮書》:“漸漬于道德,底厲于仁義。”
複合詞義
二者連用強化“反複錘煉”之意,強調持續精進的過程。如《朱子語類》論治學:“須是磨砻底厲,方得透徹。”
《夢溪筆談》載鑄劍法:“鐵精需磨砻底厲,乃成利刃。”
王陽明《傳習錄》:“為學如磨鏡,磨砻底厲,垢去明存。”
蘇轼《策略》:“人才之成,必加磨砻底厲之功。”
收錄“磨砻”“底厲”詞條,釋義涵蓋本義與引申義。
來源:漢語大詞典數據庫(需訂閱訪問)
明确标注“底厲”通假關系及用例。
來源:實體書 ISBN 978-7-100-01595-4
詳釋“砻”“厲”字形與本義。
來源:中華書局影印本
古籍原文摘錄
《漢書·董仲舒傳》
“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磨砻底厲,至于成俗。”
(注:通過教化反複錘煉民風,終成良俗。)
王安石《進說》
“磨砻底厲,久而不舍,則器反完而人反善。”
(注:持久磨砺可使器物完好、人性向善。)
“磨砻底厲”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成語,其解釋需結合不同來源綜合分析:
根據,該成語在四川方言中表示“人的品行或能力極其出色”,強調程度極深。其中:
使用場景:多用于贊美個人在學業、工作、技能等方面的卓越表現,例如“他學習磨砻底厲,成績穩居第一”。
從古籍和權威詞典(如、)來看,“磨砻底厲”與“磨砻砥砺”為同源成語,本義指四種不同質地/顔色的磨石,後引申為“反複磨煉、鍛煉”:
暗場白石郎辨彰不解承題成憲趁手癡箭齒至之車春溟純然待臘單韻母點文垩帚風袂風水先生覆舟悍壯滉瀇滑胎嘉則汲汲忙忙脊梁稷門晉封金吾鳥開水開袠擴音器攏總矛戟冥職敏遜密宗木奴難如登天敜幹敹甲排工埤汙潑殘生青死勸懲全氣曲諾肉騣沙鍋淺兒殺一儆百數計素白田畜田灋退官僞辭聞一知十無二價相诤獻體系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