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攝提格的意思、攝提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攝提格的解釋

歲陰名。古代歲星紀年法中的十二辰之一。相當于幹支紀年法中的寅年。《爾雅·釋天》:“太陰在寅曰攝提格。”《史記·天官書》:“攝提者,直鬥杓所指,以建時節,故曰‘攝提格’。” 司馬貞 索隱:“太歲在寅,歲星正月晨出東方。 李巡 雲:‘言萬物承陽起,故曰攝提格。格,起也。’”參閱 陳遵妫 《中國天文學史》第三編第十一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攝提格是中國古代天文曆法中歲星紀年體系的專用術語,屬“十二歲名”之一,對應十二地支中的“寅”。《爾雅·釋天》記載:“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其名稱源于古人對木星(歲星)運行周期的觀測。從詞義構成分析,“攝提”為星官名,指北鬥七星中柄部指向寅位的方位标志;“格”通“至”,表示歲星到達特定天區的節點。

在《史記·天官書》中,攝提格被定義為木星運行至東方蒼龍七宿的“鬥宿”與“牛宿”之間的紀年标識,反映了先秦時期以星象定四時的天文觀。漢代《淮南子·天文訓》進一步将其納入“十二歲名”系統,與“正月建寅”的曆法制度形成對應關系,成為後世幹支紀年中“寅年”的别稱。

該詞在文學作品中亦有體現,如屈原《離騷》“攝提貞于孟陬兮”一句,王逸注稱“攝提”即攝提格歲名,印證了戰國時期楚地對該紀年法的使用。現代漢語研究中,攝提格被視為古代天文與語言學交叉研究的典型案例,其構詞法折射出漢語單音節詞向雙音節詞衍化的曆史軌迹。

網絡擴展解釋

攝提格是中國古代星歲紀年法中的年名,主要用于戰國至秦漢時期。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與紀年原理
    攝提格是歲星紀年法中的名稱,對應十二地支中的“寅”。該紀年法通過假想天體“太歲”與木星(歲星)反向運行,當木星位于丑位時,太歲位于寅位,此年即稱“攝提格”。

  2. 與幹支紀年的對應
    在幹支紀年中,攝提格對應寅年,屬相為虎,太歲方位在東北。例如屈原《離騷》中“攝提貞于孟陬兮”即指他生于寅年正月。

  3. 曆史演變與文獻記載
    這一名稱最早見于《爾雅·釋天》:“太陰在寅曰攝提格”,後《史記·天官書》進一步說明其與北鬥指向的關系。該紀年法後來逐漸被幹支紀年取代。

  4. 讀音争議
    多數文獻标注讀音為“shè tí gé”,但有觀點認為根據詞源應讀“niè tí gé”,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判斷。

注:若需進一步了解歲星紀年法的完整十二辰名稱或曆法演變細節,可參考《中國天文學史》等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班級報衙标高鼻青眼烏補綴乾坤裁折長引吃偏食打虎拍蠅帶絲禽欓子惡草二三其節翻砂分撥賦彩付諸東流輔祚貫變好酒洄蕩火星交床轎杠棘霸警标精良魁桀愧疚連枉曆合辚辚買賣孟嘉落帽棉紗蜜房蜜荔枝末照泥人逆邪排擠清道旗山鄙搧風生聚深沈視差失懽是以霜柯搜山縮退太浩它名天橫頑扈猥釀現代化建設邪轷寫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