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男子行加冠禮,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稱為三加。《禮記·冠義》:“故冠於阼,以著代也。醮於客位,三加彌尊,加有成也。” 鄭玄 注:“冠者,初加緇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每加益尊,所以益成也。”《梁書·處士傳·阮孝緒》:“十五,冠而見其父, 彥之 誡曰:‘三加彌尊,人倫之始。宜思自勗,以庇爾躬。’”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二:“於是天子禦 文德殿 ,百僚在位,命官行三加禮畢,當命字,儀典甚盛。” 清 侯方域 《豫省試策二》:“然則,不必三加,而未始不冠;不必六禮,而未始不婚。”
(2).指三次加兵。《左傳·定公九年》:“﹝ 陽虎 ﹞奔 齊 ,請師以伐 魯 ,曰:‘三加必取之。’” 杜預 注:“三加兵於 魯 。”
“三加”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類解釋:
指曆史上對同一目标發起的三次軍事進攻。例如《左傳·定公九年》記載陽虎提議對齊國“三加必取之”,杜預注解為“三次用兵于魯”。
指中藥材“三加”,學名白簕,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等功效。其根、葉可治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等,民間有“仙草”之稱。
海南定安縣嶺口鎮有“三加村”,因地處火山岩區、交通不便而聞名,後經開發改善民生。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某類含義的細節(如加冠禮步驟、中藥用法等),可說明具體方向以便補充。
《三加》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于表示對某一事物或情況進行進一步加強或提升。這個詞的組成部分包括“三”和“加”兩個字。下面将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與反義詞進行詳細說明。
拆分部首:三(上部)+ 加(姜字旁)
筆畫數:三(3畫)+ 加(5畫)
《三加》一詞源于漢語,早期的古代漢字寫法中常用繁體字“參加”表示,後來逐漸簡化為現代漢字“三加”。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漢字“三”常用三個相連的橫線表示;而漢字“加”則由上部的“力”字與下部的“口”字組成。
1.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老師采取了三加的措施。
2. 在工作中,我們要不斷三加自己的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1. 三加一(表示增添一項内容)
2. 三加二(表示增添兩項内容)
3. 三加三(表示增添三項内容)
1. 提升
2. 加強
3. 增加
1. 減少
2. 弱化
3. 削弱
總結來說,“三加”一詞表示對某一事物或情況進行進一步加強或提升。其拆分部首為“三”(上部)和“加”(姜字旁),筆畫數分别為3畫和5畫。該詞源于古代漢字寫法中的繁體字“參加”,現代漢字寫法中簡化為“三加”。在句子中的應用相當廣泛,可以采用組詞形式,并與近義詞“提升”、“加強”和“增加”一起使用,反義詞包括“減少”、“弱化”和“削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