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引的意思、邊引的詳細解釋
邊引的解釋
舊時官府發給鹽商、茶商等在邊地經商的憑證。 明 盧象昇 《密陳邊計疏》:“除内庭區畫措辦外,所不足者,莫若起廢弁,召商賈,開事例,中邊引,通馬市以充之。”《明史·食貨志四》:“於是姦人專以收買邊引為事,名曰囤戶,告掣 河 鹽,坐規厚利。”《清史稿·食貨志五》:“ 四川 有腹引、邊引、土引之分。腹引行内地,邊引行邊地,土引行土司。”
詞語分解
- 邊的解釋 邊 (邊) ā 物體的周圍部分,外緣:邊緣。邊沿。 國家或地區交界處:邊疆。邊界。邊防。邊境。邊陲(邊境)。 幾何學上指夾成角或圍成多角形的直線:等邊三角形。 旁側,近旁:身邊。邊鋒。 方面:邊幹(刵
- 引的解釋 引 ǐ 拉,伸:引力。引頸。引而不發。引吭高歌。 領,招來:引見。引子。引言。引導。引薦。抛磚引玉。 拿來做證據、憑據或理由:引文。引用。援引。 退卻:引退。引避。 舊時長度單位,一引等于十丈。 古代
網絡擴展解釋
“邊引”是一個曆史術語,主要用于明清時期的經濟制度中,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邊引指舊時官府頒發給鹽商、茶商等商人在邊疆地區經商的官方憑證。這種憑證是政府管控邊境貿易的重要手段,通過發放邊引,朝廷可以規範稅收并限制走私。
二、曆史背景與分類
-
用途與地區劃分
- 在清代四川地區,茶引分為三種:腹引(内地使用)、邊引(邊疆地區使用)、土引(土司屬地使用)。例如,邊引專門用于行銷茶葉至邊疆少數民族地區。
- 鹽商若需在邊境販鹽,也需先取得邊引,否則視為非法。
-
制度演變
- 明代已出現邊引制度,如《明史·食貨志》記載,商人通過囤積邊引牟利,導緻朝廷加強管控。
- 清代進一步細化分類,并明确不同引證的適用範圍,以維護邊疆經濟秩序。
三、相關文獻記載
- 《清史稿·食貨志》提到:“四川有腹引、邊引、土引之分……邊引行邊地。”
- 明代盧象昇在奏疏中提及通過“中邊引”補充軍需,說明其經濟與軍事的雙重作用。
四、補充說明
需注意,部分資料(如)将“邊引”解釋為“邊界引起紛争”的成語,但此說法未在其他權威曆史文獻中得到印證,可能為誤讀。主流定義仍以官府憑證為核心。
如需進一步了解茶引、鹽引的具體運作,可參考《明史》《清史稿》相關章節或經濟史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邊引(biān yǐn)這個詞是指在涉及到文章、論文或其他資料時,引用、援引或引述他人的觀點、文字或數據來支持自己的論點或論證。
下面是對邊引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部首:辶(走之辶)
- 筆畫:10畫
來源:
邊引一詞是由“邊”和“引”兩個字組成的,其中“邊”表示邊界、界限,而“引”的意思是引導、引用。結合起來,邊引表明了通過引用他人觀點來界定自己的論述邊界。
繁體:
邊引
古時候漢字寫法:
邊引這個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部分字形有所變化。
例句:
- 在我的論文中,我使用了一些學者的研究結果進行了邊引。
- 他在演講中邊引了幾個重要的統計數據,以加強他的觀點。
- 為了支持我的觀點,我在報告中使用了多個作者的邊引。
組詞:
- 引證:指通過引用他人的觀點或文字來證明自己的論點。
- 引述:表示引用别人的話或文字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近義詞:
- 引用、引證、援引
反義詞:
- 直接陳述、自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