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更籌的意思、更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更籌的解釋

(1).古代夜間報更用的計時竹籤。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和春夜應令》詩:“燒香知夜漏,刻燭驗更籌。” 宋 歐陽澈 《小重山》詞:“無眠久,通夕數更籌。” 明 朱鼎 《玉鏡台·聞雞起舞》:“多少紅樓長夜宴,歡娛甚,獨教辛苦執更籌。”

(2).借指時間。 唐 李福業 《嶺外守歲》詩:“冬去更籌盡,春隨鬥柄迴。” 元 範康 《竹葉舟》第三折:“你不索問更籌,則看這水雲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更籌是古代夜間報時用的計時工具,源自“更”與“籌”的組合。根據《漢語大詞典》,“更”指古代夜間計時單位,一更約兩小時,共五更;“籌”為竹制或木制籤牌,用于記錄時間。更籌的具體形制為長約40厘米的竹籤,刻有刻度或符號,夜間由專人按更次傳遞,以敲擊聲通報時辰,如唐代李賀《送沈亞之歌》雲“雄光寶礦獻春卿,煙底蓦波乘一葉”,側面印證了更籌與時間管理的關系。

從詞源學分析,“更籌”最早見于《南史》,載有“武帝數延後堂,從夜達旦,時出署行,還辄更籌,不令外覺”,說明其作為宮廷計時工具的用途。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每日交五更,諸寺院行者打鐵牌子或木魚,循門報曉”,可見更籌在民間亦衍生為多種報時形式。

需注意的是,更籌在文學作品中常被賦予象征意義。如杜甫詩句“五更鼓角聲悲壯”以更籌聲暗喻戰亂年代的肅殺氛圍,而《紅樓夢》第五十八回“當時鐘鳴漏盡,猶有香閨刺繡人”則通過更籌聲反襯人物孤獨心境。這種虛實結合的應用,使更籌成為中國古代時間文化的重要載體。

網絡擴展解釋

“更籌”是古代漢語中的計時工具,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 計時竹籤
    指古代夜間報更時使用的竹籤,用于記錄時間推移。古人将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通過更換更籌來提示時辰。例如:

    • 南朝梁·庾肩吾《奉和春夜應令》提到“刻燭驗更籌”,描述了通過更籌确認時間的場景。
    • 《新唐書·百官志》記載官員需在文書上标注“晝題時刻,夜題更籌”,說明其作為官方計時工具的功能。
  2. 借指時間
    後引申為時間的代稱,常見于詩詞中。如:

    • 唐代李福業《嶺外守歲》用“冬去更籌盡”表達歲末時間流逝。
    • 宋代歐陽澈《小重山》中“通夕數更籌”則通過清點更籌的動作,暗指徹夜未眠。

文學應用
更籌常出現在古典文學中,如辛棄疾、範康等文人的作品,兼具實用計時與詩意意象的雙重功能,反映了古代時間計量方式的特色。

别人正在浏覽...

黯慘跋扈恣睢百世流芬背公便嬛筆飽墨酣钗朵嗤摘蟲魚學船骥從居黨論丹霞山的這地變東藩敦明耳閉耳檐兒凡才淺識鳳儀拂耳趕廟會绠短汲深功耗攱閣猓然掴手罕稀鳇冰谫刻假善人禁加稽掃隽士凱容跨鳳攔截類祭臨虹款步裡司流星十八跌攏總露日拿手泥水屏擋屏捍撲酒鉛素上尾沙炮水母目蝦束手旁觀摅吐算來枱鐘騰起外功巷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