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苦涩的意思、苦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苦涩的解释

(1) [bitter and astringent]∶又苦又涩的

(2) [agonized;pained]∶内心痛苦的

苦涩的表情

详细解释

(1).即苦又涩。 宋 苏轼 《后杞菊赋》序:“ 天随生 自言常食杞菊,及夏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犹食不已。” 张天翼 《速写三篇·“新生”》:“而茶叶--他亲自去买来的,据说是顶好的‘祁门’,泡出来只是一味的苦涩,没一点香味儿。”

(2).形容诗文崇尚雕琢,语言不流畅,文意晦涩难懂。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元和 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 韩愈 ,学苦涩于 樊宗师 。”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周朴》:“性喜吟诗,尤尚苦涩,每遇景物,搜奇抉思,日旰忘还。”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七·柳开论文》:“予读 开 《河东集》,但觉苦涩,初无好处。” 陈衍 《重刻<晚翠轩诗>序》:“﹝ 暾谷 ﹞游 淮 北年餘,所作数十首,则渊雅有味,迥非往日苦涩之境。”

(3).形容心情愁苦而声音沉滞。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三:“‘ 林 ’,他忽然用苦涩的声音叫我。” 沙汀 《困兽记》二:“ 田畴 摇一摇头,用一种深沉苦涩的语调打断了他,于是 章桐 也就住了口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苦涩"是由"苦"与"涩"两个单字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包含三个维度:

一、味觉层面的基本释义 指食物或药物同时具备苦味与涩口的复合口感。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的权威解释,该词最初用于描述"像胆汁或黄连的滋味,兼有麻木舌苔的收敛感"的生理感受。这种味觉体验常与味蕾细胞的生物化学反应直接相关,通过刺激三叉神经产生双重刺激效应。

二、情感层面的引申含义 在《汉语大词典》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中,该词被拓展为"形容精神层面的痛苦感受与内心隐忍的复合状态",具体包含:

  1. 生活境遇的困顿艰难,如"苦涩的岁月"
  2. 情感压抑的欲言又止,如"苦涩的微笑"
  3. 记忆残留的辛酸况味,如"苦涩的往事"

三、文学语言的特殊应用 作为通感修辞的典型范例,该词在文学创作中常实现跨感官的意象转换。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便通过味觉体验外化情感维度,这种用法在宋代婉约词派作品中尤为突出。

语言学视角下,"苦涩"属于偏正复合词构词法,"苦"为核心语素限定基本属性,"涩"为修饰语素补充程度特征。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该词遵循"上声+去声"的变调规则,实际发音为[kʰù sè]。

网络扩展解释

“苦涩”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味觉描述
    指食物或物质具有又苦又涩的味道。例如未成熟的青苹果、老化的茶叶等,常因含有单宁酸等物质呈现这种口感。
    例句:苏轼在《后杞菊赋》中提到“枝叶老硬,气味苦涩”,即描述植物老化的味道。

  2. 情感引申
    形容内心痛苦、愁闷或难以言说的情绪,常通过表情、语气等体现。
    例句:张天翼在小说中描写“泡出来的茶只有苦涩,没一点香味”,隐喻人物内心的失落。


二、文学与语言中的特殊用法

  1. 诗文风格
    唐代文学评论中,曾用“苦涩”批评语言雕琢过度、文意晦涩难懂的作品。例如李肇《唐国史补》提到“学苦涩于樊宗师”,指刻意追求奇崛导致的生硬表达。

  2. 声音描写
    形容情绪低沉时说话的语调,如巴金《春天里的秋天》中“用苦涩的声音叫我”,突出人物压抑的心理状态。


三、反义词与补充


如需进一步了解词语演变或文学用例,可参考苏轼、李肇等古籍文献,或现代作家如张天翼的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爱巴物儿拜见悲夫不寻俗踩高跷长篇大论常十万大痊点定敦弓牴觕蜂房蚁穴服裹附援睾鼓攻坚战豪彘赫斯花被交韔醮设交态金丝草均衡郡属举重狂跌苦瘠沴气隆中客毛毛毛妙染扭转农贸市场辟戾屏翊屏着颇败破死忘生轻过趋奉乳羝繖盖胜如审鞫诗负事上售货耍一手梳齿黍黏子説论邃薮挺专提要僞蚕诬説无状子黠胡线板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