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萐脯 ”。亦作“ 萐甫 ”。古代傳侻中一種表示吉祥的神異的草。《春秋潛潭巴》:“君臣和得,道葉度中,則萐脯生於庖廚。” 漢 班固 《白6*虎通·封禅》:“孝道至則萐莆生庖廚。萐莆者,樹名也。其葉大於門扇,不搖自扇,於飲食清涼助供養也。”《宋書·符瑞志下》:“萐甫,一名倚扇,狀如蓬,大枝葉小,根根如絲,轉而成風,殺蠅。 堯 時生於廚。” 唐 劉禹錫 《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紀》:“靈芝、萐莆,與百果齊坼。”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萐莆漢語 快速查詢。
“萐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文化背景如下:
祥瑞象征
萐莆被視為政治清明、孝道至上的象征。據《白虎通·封禅》記載:“孝道至則萐莆生庖廚”,意為當君主施行仁政、百姓遵循孝道時,此草會自然生長于廚房,帶來清涼并驅除蚊蠅。
形态描述
其葉片寬大如門扇,可自行搖動生風,幫助食物保鮮,故又名“倚扇”。
别名與異寫
不同文獻中亦作“萐脯”“萐甫”,如《宋書·符瑞志》稱其為“萐甫”,《楚辭》注疏中則與蒲草相關。
萐莆是中華文化中典型的祥瑞符號,融合了古代政治理想(君臣和諧)與倫理觀念(孝道),其傳說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現象的道德化解讀。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說文解字》《白虎通》等典籍。
萐莆是一個漢字詞語,是由古代的部首和筆畫組成的。
萐莆的部首是⽊字旁,表示與樹木有關,與植物有關的事物。
萐莆的字形由7個筆畫組成,分别是橫、豎、撇、點、折。
萐莆的來源比較複雜,古代稱某個地方的一種植物為「萐莆」,後來才演變成一個字詞。
萐莆也可以被寫作「蔡浦」,這是它的繁體字形。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有所不同,所以「萐莆」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變化。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萐莆」這個詞,例如:
1. 這片土地上種了很多萐莆,給人一種綠意盎然的感覺。
2. 古人贊美了這座城市的美麗,如畫中的萐莆。
除了「萐莆」,還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
1. 萐莆園:指種植萐莆的園地。
2. 萐莆林:指茂密的萐莆樹林。
近義詞包括:樹木、植物、綠意等。
反義詞可能有:水域、石頭、建築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