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干瘦。多形容人体。 宋 朱熹 《秀野以喜无多屋宇》诗之二:“ 长安 二三公,髮白形枯臞。”
(2).喻学养不足。 清 龚自珍 《四先生功令文序》:“其为人也惇博而愈夷,其文从容而清明,使枯臞之士,习之而知体裁,望之而有不敢易视先达之志。”
“枯臞”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有以下两个含义:
形容干瘦的体态
多用于描述人体消瘦、干枯的状态。例如宋代朱熹《秀野以喜无多屋宇》诗中的“长安二三公,髮白形枯臞”,即用“枯臞”形容人头发花白、身形消瘦的模样。
比喻学识或修养不足
这一用法较为抽象,借“枯瘦”的意象暗指学问或精神层面的贫瘠。清代龚自珍在《四先生功令文序》中提到“枯臞之士”,即指学问浅薄之人,需通过学习提升修养。
补充说明: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献或特定文学语境中。使用时需结合上下文,避免与现代词汇混淆。
枯臞(kū zā)是一个汉字词语,形容事物枯萎不健康、精神不振、无望的状态。通常用来形容植物的凋零、人的失落和事物的消亡。
枯臞的构成部分是木(mù)和卆(zā)。它的总笔画数为12,木部为4画,卆部为8画。
枯臞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的演变过程。它是由两个独立的字形合并形成的。繁体字形为「枯蔚」,蔚在这里表示植物的生命力和蓬勃。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枯臞」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枯字古代写法为「㕘」,臞字的古代写法是「臌」。
1. 这些花朵已经枯臞了,需要给它们浇水。
2. 失去工作后,他的精神状态变得枯臞了。
枯木、树枯、凋枯、干枯
憔悴、衰败、颓丧
茁壮、兴旺、繁荣
饱绽並后奰怒惭耻藏伏插架万轴呈阅出卒翠云裘道素大盆地放言高论丰厚分烟服辨高踞宫体官征国富民强函聘含伤简绝骄忌稼器积弛惊吵掬抛硜鄙空夺困而学之拉交情楞头货霖雨立券漫文名称牛倌平看穷天极地契文齐崭崭仁强热膨胀肉跳心惊瑞雪兆丰年三岛十洲折困生前褷翎説文书物送报駷飞淌眼抹泪焘冒投簪枉刺王礼玩适哇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