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有餘僇的意思、死有餘僇的詳細解釋
死有餘僇的解釋
猶死有馀辜。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宮闱·世宗廢後》:“至殺無辜,污宮眷,如文臣 李夢陽 、内臣 何文鼎 輩所奏,真死有餘僇。”
詞語分解
- 死的解釋 死 ǐ 喪失生命,與“生”、“活”相對:死亡。死訊。死刑。死囚。死棋。死地。生離死别。死有餘辜。 不顧生命:死志(犧牲生命的決心)。死士(敢死的武士)。死戰。 固執,堅持到底:死心塌地。死賣力氣。 無
- 僇的解釋 僇 ù 侮辱:僇辱。 同“戮”。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死有餘僇”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 拼音:sǐ yǒu yú lù
- 含義:形容罪大惡極,即使處死刑也不足以抵償其罪惡。其中“僇”通“戮”,意為殺戮。
2. 出處與典故
- 文獻來源:明代沈德符《野獲編·世宗廢後》中記載:“至殺無辜,如文臣李夢陽、内臣何文鼎輩所奏,真死有餘僇。”。
- 背景:此句原指明代官員因觸怒皇帝被處決,其罪行被認為連死亡都不足以懲戒。
3. 用法與語法
- 詞性:中性成語,含貶義色彩。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或定語,如“此人之惡,死有餘僇”。
- 近義詞:死有餘辜、死有餘誅。
- 反義詞:功勳卓著、德高望重(需結合語境)。
4. 延伸解析
- “僇”的含義:古文中“僇”與“戮”通用,強調刑罰的嚴厲性,體現對罪行的極端否定。
- 使用場景: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評述中,現代口語較少使用。
5. 權威參考
- 漢典、國學大師等工具書均将其釋義與“死有餘辜”等同,進一步佐證其語義強度。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野獲編》原文或成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死有餘僇》的意思
《死有餘僇》是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意為“死後還有餘波”。形容因果連鎖,事情發生後還會有後續的影響。
拆分部首和筆畫
《死有餘僇》的四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死:部首是歹,共6畫。
- 有:部首是月,共6畫。
- 餘:部首是阝,共7畫。
- 僇:部首是人,共13畫。
來源
《死有餘僇》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準書》中。文中描述了漢文帝劉恒在懸賞通緝有功的犯人衛嗣平的事情。為了示衆,劉恒将衛嗣平行刑數日後的相同時刻執行刑罰,以示警戒。這個故事由此成為後來形容因果連鎖,事情發生後還有餘波的成語。
繁體
《死有餘僇》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
「死有餘僇」。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死有餘僇》四個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意思沒有變化。
例句
這個成語可以用在以下例句中:
1. 這場債務糾紛雖然已經解決,但是仍然留下了《死有餘僇》,讓雙方關系緊張。
2. 政府的一項決策對市場産生了《死有餘僇》,導緻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組詞
由《死有餘僇》四個字組成的成語沒有明确的常見組詞。
近義詞
《死有餘僇》的近義詞包括:“事出必有因果”,“事必有因果”。
反義詞
《死有餘僇》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