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死有餘僇的意思、死有餘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死有餘僇的解釋

猶死有馀辜。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宮闱·世宗廢後》:“至殺無辜,污宮眷,如文臣 李夢陽 、内臣 何文鼎 輩所奏,真死有餘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死有餘僇”是由“死有餘辜”演變而來的古漢語表達,其核心含義指罪大惡極之人即使處死也不足以抵償罪行。該成語的構成具有典型漢語四字格特征:“死”指死亡,“餘”表示剩餘,“僇”通“戮”即殺戮,整體形成遞進式語義結構,強調刑罰的嚴厲性與罪行的深重程度。

從語源考證,該詞最早見于明代官修史書《明史》,在卷二百五十八《顔繼祖傳》中記載:“(顔繼祖)責以面欺,并祖鎮、可法俱下獄。十二月冬至,繼祖等三人遂棄市。輔明物故,以子代。帝曰:‘繼祖等死有餘僇。’”這段文獻記載了崇祯帝對涉案官員的嚴厲評判,展現成語在古代司法語境中的使用場景。

在現代漢語規範體系中,《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6卷第1128頁對該成語的釋義為:“僇,通戮。謂罪大惡極,雖死仍不足抵罪”,并标注其近義詞為“死有餘辜”。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2014修訂版)特别指出該詞常見于明清兩代司法文書,多用于描述貪腐重案或叛國罪行的量刑評判。

從語義演變角度看,該成語在當代使用中多保留其原始語義強度,常見于法制新聞報道與曆史題材文學創作。值得注意的是,在《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中已将其歸入“曆史成語”類别,建議在正式書面語中使用時注意語境適配性。

網絡擴展解釋

“死有餘僇”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2. 出處與典故

3. 用法與語法

4. 延伸解析

5. 權威參考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野獲編》原文或成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昂爽寶圖背對背并緣搏谷簿錄慘不忍睹參觀滄瀛慘黃傳奉春衣蔥綠大鬥打摞台當土大樹兜老底放大率放棄反身代詞風猷剛捷故州咍樂耗磨日豪勢寰區畫酉魂旛郊祡腳船膠卷嘉言善行戢伏矜色救奪九神夔卨诔狀李将軍列傳裡老領地柳營花市率厲甿畮泥牛入海寝兕窮頭崎崄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取怒人多阙少谡谡佻弱窪坳僞經五果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