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盟國的意思、盟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盟國的解釋

[ally;allied country] 通過締結條約結成同盟的國家

詳細解釋

(1).締結條約結成同盟的國家。

(2).特指第二次************中的同盟國。 續範亭 《開羅會議有感》詩:“盟國同心正義張,動搖分子莫徬徨。” 巴金 《第四病室·小引二》:“咖啡店中幹淨的桌子上,客人安閑地把一碟一碟的刨冰傾在泗瓜水杯子裡,無怪乎盟國的使節也染到了虎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盟國”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具有明确的詞義與曆史内涵。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其核心釋義為“通過締結盟約建立互助關系的國家”,具體可從以下層面展開:

一、詞義解析

“盟”字在《說文解字》中釋義為“割牛耳歃血,申約誓也”,本指古代盟誓儀式,後引申為締結協約;“國”即主權獨立的政治實體。《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盟國”定義為“通過締結同盟條約形成共同防禦或合作關系的國家”,強調法律約束與共同利益基礎。

二、構詞與語義結構

該詞屬偏正結構,“盟”為限定成分,表明國家間關系屬性;“國”為中心語,指代關系主體。語義上區别于“友邦”(僅友好但無盟約)、“鄰國”(僅地理相鄰),特指存在書面盟約約束的協作關系。

三、曆史語義演變

先秦文獻《周禮·秋官》已有“司盟”官職記載,指代監督盟誓的官員。至近代,“盟國”一詞多用于國際政治語境,如二戰期間“反法西斯盟國”即涵蓋中、美、英、蘇等籤署《聯合國家宣言》的國家(參考中國社科院《世界曆史大辭典》)。

四、現代應用範疇

當代國際法中,“盟國”需滿足三個條件:正式盟約籤署、權利義務對等性、共同安全目标(參考聯合國國際法院相關判例彙編)。例如《北大西洋公約》締約國即互稱“盟國”,構成軍事互助的法律基礎。

網絡擴展解釋

“盟國”指通過締結條約結成同盟的國家,通常基于共同利益或目标,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相互支持。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源與基本定義
    “盟”意為結盟,“國”指國家,合稱即通過正式協議建立同盟關系的國家。例如二戰期間,中、美、英、法、蘇等國為對抗軸心國結成盟國。

  2. 曆史實例與擴展含義

    • 特指二戰同盟國:該詞常特指二戰中反法西斯聯盟的核心成員,如中、蘇、美、英等。
    • 與“協約國”的區分:一戰中的“同盟國”指德、奧匈、意(後退出)等集團,而二戰反法西斯聯盟多稱“同盟國”或“協約國”,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理解。
  3. 國際關系中的意義
    盟國關系通常通過條約确立,成員需履行共同防禦、經濟合作等義務,例如北約成員國。近義詞包括“盟邦”。

盟國是國際政治中基于共同利益形成的國家聯盟,其具體成員和性質需結合曆史背景分析。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詞典或曆史資料中的條約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闆梯貶家編目逼捐秉陽鼻音不測常馔丹泥釣奇東園器負揭幹父個體戶工會共同綱領鬼火貴禦桂淵孩乳寒心酸鼻豪盛紅樓夢環境自淨糊精葷臊聚齊老謀深算量時度力臨難不恐柳徑硫酸鎂力争上遊龍井寺婁金盧盧莽莽黴頭前家後繼荍麥秦痔齊終賽鬪喪服三牢衫袍聖範時稼使勁聳翠孫康映雪酥油貪妄讨賞亭閣霆震退表望羊下巴纖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