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昆夷的意思、昆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昆夷的解释

(1). 殷 周 时我国西北部族名。《诗·小雅·采薇序》:“ 文王 之时,西有 昆夷 之患,北有 玁狁 之难。” 郑玄 笺:“ 昆夷 , 西戎 也。”

(2).泛指西北方少数民族。 唐 李德裕 《扶风马公神道碑铭》:“帝欲 昆夷 即序,士马无譁。” 宋 沉括 《谢将士曲珍已下授官表》:“念四牡之驾,行释 昆夷 之忧;微一日之劳,遽蒙 东山 之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昆夷是中国古代对西北地区游牧族群的称谓,最早见于先秦典籍。该词包含两层核心含义:其一指商周时期活动于泾渭流域的部族,其二为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泛称。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昆"字古义为"众"或"大",《诗经·大雅·绵》记载"混夷駾矣"(混夷即昆夷异写),描述部族迁徙之状。东汉郑玄在《毛诗笺》中注:"混夷,夷狄国也",说明其作为特定族群的指代功能。至战国时期,《孟子·梁惠王》将昆夷与獯鬻并称,反映中原政权对北方部族的统称倾向。

地理范畴方面,《汉书·匈奴传》记载"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显示昆夷主要活动于今陕西、甘肃交界地带。其族属存在两种学术观点:唐代颜师古主张属西戎系统,清代王先谦则认为属北狄分支,这种学术争议恰好印证该族群在历史演进中的复杂构成。

值得注意的是,《史记·匈奴列传》将昆夷纳入匈奴先祖序列,虽现代考古学尚未完全证实此说,但足以说明其在古代民族关系中的重要地位。该称谓至汉代逐渐被"匈奴"取代,完成从具体部族到文化符号的语义转变。

网络扩展解释

“昆夷”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基本含义与历史背景

  1. 古代部族名称
    指殷周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属于西戎的一支。其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天的陕西泾渭流域一带,常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例如,《诗经·小雅》提到:“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说明周文王时期曾面临昆夷的威胁。

  2. 泛指西北少数民族
    在唐代以后的文献中,“昆夷”逐渐演变为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泛称。如李德裕《扶风马公神道碑铭》中“帝欲昆夷即序”即指安抚西北民族()。


二、文献出处与演变

  1. 经典文献记载

    •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文王为西伯,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印证其与中原的对抗关系()。
    • 郑玄注《诗经》时明确标注:“昆夷,西戎也。”
  2. 词义扩展
    部分文献(如)提到“昆夷”作为成语表示“兄弟和睦”,但此用法较为罕见,主流仍以部族名为核心含义。需注意结合上下文区分()。


三、近义词与关联概念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诗经》《后汉书》等古籍,或查阅权威历史词典(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阿谀顺旨八白室别有肺肠不紧不慢不任趁常呈示觕定大极打酒座大势所趋得济东观西望顿足搥胸铎刀反向封锁沟冯唐头白该茂乖离郭秃昏撒甲马解霜雨狂瘈壼德泐布每年麪坯儿民瘼内范女贽沤浮泡影匏陶陪考膨亨钱监钤摄恰适妻弟亲家母轻口薄舌叡镜杉船尚辞蛇莓申牒生发未燥示儆适野兽锦衰疲数额朔管陶诞逃汇梃击晩伴儿象态希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