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鹍弦。 元 王恽 《水龍吟·丙戌八月十二日宴李氏宅》詞:“貂蟬貴侍,内家聲伎,琵琶最好。鐵撥鵾絲,劃然中有,繁音急調。”參見“ 鵾弦 ”。
“鹍絲”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見于古典文獻或詩詞中。根據搜索結果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鹍絲”即“鹍弦”,指古代弦樂器(如琵琶、琴等)的琴弦。其中“鹍”源于傳說中的神鳥“鹍雞”(一說為鳳凰類),常被用來形容高雅或華美的事物;“絲”則代指琴弦。
文學例證
元代王恽在《水龍吟·丙戌八月十二日宴李氏宅》中寫道:“鐵撥鵾絲,劃然中有,繁音急調。”此處“鹍絲”與“鐵撥”搭配,描繪了用金屬撥片彈奏琴弦時激昂的音樂效果。
文化背景
古代文人常用“鹍弦”象征樂聲清越或情感濃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的意境,與“鹍絲”的“繁音急調”有相通之處。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典文學、音樂史或詩詞賞析的語境中,日常交流中可替換為“琴弦”“絲弦”等通俗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中的用法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
《鹍絲》(kūn sī)一詞,形容纖細而柔軟的細絲或線,常用來形容絲綢。此詞在文學作品中常用來表達絲綢的美麗和高雅。
《鹍絲》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鳥(鳥字邊)和纟(纟字底),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為4畫和3畫。
《鹍絲》一詞最早出現于《楚辭·九辯》中:“丘中有鹍,白其無事。乃豕彷徨,泠其耳,鹍絲以附,巧狀豐,雲何以為無事?”這裡用鹍絲比喻絲絹的柔美。後來,《吳都賦》也用鹍絲來傷春懷古。現在,這個詞彙在文學作品中常用來描繪細膩的絲綢質地。
《鹍絲》的繁體字是「鶤絲」。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鹍絲的寫法是「鶤絲」,由于篆書和隸書的影響,字形有所變化,但基本上與現代寫法相似。
1. 妹子穿着鹍絲制成的裙子,宛如仙子一般。
2. 他那雙細膩的手指夾住一根鹍絲線,悄悄織起了一個細密的花紋。
鹍絲組詞:
1. 鹍絲綢:指用鹍絲制作的絲綢。
2. 鹍絲纏:比喻交織紛雜的思緒。
近義詞:
絲綢、縷金。
反義詞:
粗布、粗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