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天地二氣相交通。《國語·晉語四》:“是謂天地配亨,小往大來。” 韋昭 注:“陽下陰升,故曰配亨。” 董增齡 疏引《周易集解》:“ 荀爽 曰:坤氣上升,以成天道;乾氣下降,以成地道。天地二氣,若時不交,則為閉塞,今既相交,乃通泰,斯即天地配亨之義。”
配亨(pèi hēng)是古代祭祀制度中的重要概念,指功臣、賢人或先代帝王的神位附屬于主祭對象受祭的禮儀形式。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原指以功臣附祭于帝王宗廟,後演變為儒家文化中表彰德行功績的禮制。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配亨指“以賢哲附祭于廟”,強調“德配天地,功享廟食”的尊榮。
配亨制度在中國曆史中有明确記載。例如《禮記·祭法》載:“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這種祭祀原則成為配亨人選的核心标準。漢代以降,孔子弟子顔回、曾參等被列入孔廟配亨體系,唐代更将周公、姜尚等納入武廟配亨。明代《大明會典》詳細規定了文廟、武廟的配享序列,體現了禮制與政治倫理的結合。
該詞的使用需注意兩點語義特征:其一,配亨強調“以配為享”的從屬關系,如《宋史·禮志》載“诏以韓琦配享英宗廟庭”;其二,其適用範圍具有嚴格等級性,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特别指出“諸侯不得祖天子,公廟不設于私家,而功臣配享則自上命之”。現代漢語中,“配亨”一詞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禮記》《宋史》)
“配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與天地陰陽之氣的交互作用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配亨(拼音:pèi hēng)指天地二氣(乾陽之氣與坤陰之氣)相互交通、融合的狀态。這一概念源自《周易》的陰陽哲學,強調陰陽平衡、天地和諧。
需與“配享”(功臣祔祀于宗廟的禮儀)區分,二者雖字形相近,但含義不同。
以上内容綜合了《國語》原文及曆代注疏,反映了古代哲學對自然規律的抽象概括。
搬唇弄舌弁目碧沉沉不可言宣層岩瘳疾除道觸鹿倒生打醉眼子釣戰杜甫法脈準繩方限飛船分牀同夢氛雜佛頂菊扶筐格登功實工穩構造心理學孤惸橫管後行呼蘭火帽金蟬脫殼均平來命闌風伏雨類祃禮道瀝款留心龍睛落荒而逃貌寝攀鱗柈馔批患青叢黥彭鵲巢鸠據雀兒騷人撒然甚的身名兩泰水驿書帕私求條分節解通籠晩唐瓦樽文檄五子棋祥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