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鹍弦。 元 王恽 《水龙吟·丙戌八月十二日宴李氏宅》词:“貂蝉贵侍,内家声伎,琵琶最好。铁拨鵾丝,划然中有,繁音急调。”参见“ 鵾弦 ”。
“鹍丝”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见于古典文献或诗词中。根据搜索结果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鹍丝”即“鹍弦”,指古代弦乐器(如琵琶、琴等)的琴弦。其中“鹍”源于传说中的神鸟“鹍鸡”(一说为凤凰类),常被用来形容高雅或华美的事物;“丝”则代指琴弦。
文学例证
元代王恽在《水龙吟·丙戌八月十二日宴李氏宅》中写道:“铁拨鵾丝,划然中有,繁音急调。”此处“鹍丝”与“铁拨”搭配,描绘了用金属拨片弹奏琴弦时激昂的音乐效果。
文化背景
古代文人常用“鹍弦”象征乐声清越或情感浓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意境,与“鹍丝”的“繁音急调”有相通之处。
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研究古典文学、音乐史或诗词赏析的语境中,日常交流中可替换为“琴弦”“丝弦”等通俗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词中的用法或历史演变,可参考古籍文献或权威词典。
《鹍丝》(kūn sī)一词,形容纤细而柔软的细丝或线,常用来形容丝绸。此词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表达丝绸的美丽和高雅。
《鹍丝》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鸟(鸟字边)和纟(纟字底),拆分后的笔画数分别为4画和3画。
《鹍丝》一词最早出现于《楚辞·九辩》中:“丘中有鹍,白其无事。乃豕彷徨,泠其耳,鹍丝以附,巧状丰,云何以为无事?”这里用鹍丝比喻丝绢的柔美。后来,《吴都赋》也用鹍丝来伤春怀古。现在,这个词汇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绘细腻的丝绸质地。
《鹍丝》的繁体字是「鶤絲」。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鹍丝的写法是「鶤絲」,由于篆书和隶书的影响,字形有所变化,但基本上与现代写法相似。
1. 妹子穿着鹍丝制成的裙子,宛如仙子一般。
2. 他那双细腻的手指夹住一根鹍丝线,悄悄织起了一个细密的花纹。
鹍丝组词:
1. 鹍丝绸:指用鹍丝制作的丝绸。
2. 鹍丝缠:比喻交织纷杂的思绪。
近义词:
丝绸、缕金。
反义词:
粗布、粗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