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昆仑奴的意思、昆仑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昆仑奴的解释

(1).古代豪门富家以 南海 国人为奴,称“崑崙奴”。《宋书·王玄谟传》:“又宠一 崐崘 奴子,名 白主 。常在左右,令以杖击羣臣。” 唐 裴铏 《传奇·昆仑奴》:“时家中有 崑崙 奴 磨勒 ,顾瞻郎君曰:‘心中有何事,如此抱恨不已?何不报老奴?’” 宋 朱彧 《萍洲可谈》:“ 广 中富人多畜鬼奴……有一种近海者,入水眼不眨,谓之 崑崙 奴。”

(2).亦省称“ 崑奴 ”。特指 昆仑 奴 磨勒 。 唐 裴铏 《传奇·昆仑奴》有 昆仑 奴 磨勒 ,负 崔生 逾十重垣,与红绡妓相会,并帮助出奔的故事。见《太平广记》卷一九四。后因以借指热心助人婚事者。 清 钮琇 《觚賸·姜楚兰》:“ 兰 折简致生曰:‘资 虬髯 之帑,济鷫裘之困,未为过也。愿假 崑奴 ,速完 邛 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昆仑奴”是中国古代对来自东南亚及南亚地区奴仆的特定称谓,其词源与历史内涵具有多维度特征。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昆仑”在唐代文献中常代指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地区,而“奴”则指被贩卖或进贡至中原的外籍仆役。

从历史背景看,昆仑奴的活动记录最早见于《旧唐书·南蛮传》,提及林邑国(今越南中部)“人皆黧黑,善浮水,俗谓昆仑”。此类人群因体貌特征显著(肤色较深、卷发)且擅长潜水、驯兽等技能,常被贵族雇佣为水手、驯象师或家仆。唐代诗人裴铏所著传奇《昆仑奴传》,更以文学形式反映了其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学者季羡林在《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中提出,唐代“昆仑”的地理范围涵盖今马来半岛至东非海岸,表明这一群体可能包含多元族裔成分。考古佐证可见于西安唐代墓葬出土的黑人陶俑,其卷发、厚唇等造型特征与文献描述高度吻合。

关于昆仑奴的来源,向达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列举三种途径:南海国家朝贡、商人贩卖、战争俘获。其身份虽属奴籍,但部分通过立功可获得放良资格,如《唐会要》载有昆仑奴摩罗“随主征战有功,敕免为良”的案例。

网络扩展解释

“昆仑奴”是唐代对特定外来奴仆群体的称谓,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析:


一、定义与词源

  1. 词义来源
    “昆仑”在古代并非专指昆仑山,而是泛指南洋地区(今东南亚至印度洋一带),且常与“黑色”关联。《旧唐书》记载:“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即肤色黝黑、卷发的人群被统称为“昆仑人”。

  2. 身份属性
    指唐宋时期被贩卖至中原的奴仆,多服务于贵族豪门,从事体力劳动或娱乐活动。


二、来源与族群

  1. 东南亚土著
    主要来自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等地,属棕色人种(尼格利陀人),因肤色较深被归为“昆仑”范畴。

  2. 非洲黑人
    部分通过阿拉伯商人从东非贩运至唐朝,与东南亚群体混杂,均因肤色特征被统称“昆仑奴”。


三、特征与职能

  1. 外貌特征
    皮肤黝黑、卷发、体格健壮,部分擅长驯兽(如狮子、大象)或歌舞表演。

  2. 社会角色

    • 劳力:从事搬运、耕作等重体力劳动。
    • 护卫与侍从:因忠诚温顺,常被贵族用作保镖或家仆。
    • 娱乐:部分被训练为乐师、舞者,供宴会表演。

四、历史记载与文化影响

  1. 文献记录
    《太平广记》等唐代文献提及“昆仑奴磨勒”助崔生与红绡女私奔的故事,塑造了其机智勇敢的形象。

  2. 贸易与传播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及非洲奴隶被阿拉伯商人转卖至唐朝,广州、泉州等港口是主要交易地。


五、与现代认知的差异


“昆仑奴”是唐代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其来源、职能及文化符号意义反映了当时中外交流的深度。若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旧唐书》《太平广记》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碍叫悖语鄙暗褊激飙骇闭口不言秉轴避慊不差什逋税谌义尺郭传籍村钱呆呆呆电荷耦合器件鼎新革故放横飞燕游龙猦狸风文蚡緼抚标肤受之言干都干罗钩栈过制横草之功很恣澴波狐腿儿扈冶贾技涧阴蕉白搅搅家私技工警夜钟进力集群寄与来使兰陵王寥落拿鸭子凝盼牝牡扑腾腾秦桥肉头升翥释回增美矢心不二殊绝思惟树头头望人贤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