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求取事物的要旨。《墨子·小取》:“焉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羣言之比。” 張純一 集解:“摹,《漢書·揚雄傳》音義引《字林》:‘廣求也。’然,謂萬物之現相與實相……言於是即萬物顯然之現相,廣求其極約要之實相。”一說,“摹略者,總括之詞,猶言無慮也。”見 清 王引之 《經義述聞·通說上》。
“摹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摹略(拼音:mó lüè)指廣泛探求事物的本質或核心要旨。這一概念最早見于《墨子·小取》:“焉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意為通過觀察萬物現象,總結其内在規律,并對比各家學說以明辨是非。
詞源與哲學内涵
源自墨家邏輯思想,強調對事物本質的探索。“摹”意為“廣求”(張純一《墨子集解》引《字林》),“略”指提煉要旨,合指從現象中歸納普遍規律。清代學者王引之進一步解釋為“總括之詞”,類似“無慮”(即概括性總結)。
與“模仿”的辨析
需注意,個别現代解釋(如)誤将“摹略”釋為“模仿”,但此義缺乏經典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字形或發音的混淆。權威典籍及學術注解均指向“探求本質”的哲學含義。
多用于學術讨論或古典文獻分析,例如:
建議參考《墨子》原文及清代考據學著作(如《經義述聞》)以深入理解其演變。
摹略(mó luè)是一個常用詞彙,表示模仿、描摹、拟寫等意思。它可以指代人們用筆墨模仿其他人或事物的樣式或表現方法,以達到學習、欣賞或娛樂的目的。
《康熙字典》将摹分解為手部(扌)和缪部(繆)兩個部首。它的拼音是mó。它的五筆輸入法的編碼是31271。
摹略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據考古學家研究,摹略最早出現在東漢末年。
在繁體字中,摹略是「摹略」的寫法,指代的意思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是有所區别的。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摹略在古代寫作「䧺略」,并使用一種與現代不同的字體和結構。
1. 他通過摹略名家書法作品,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書法造詣。
2. 她喜歡摹略大師的畫作,從中汲取靈感。
摹寫、摹仿、摹拟、摹制、摹模、摹本、摹制、摹仿
模仿、描繪、模拟、拟寫
創新、原創、獨創、真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