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束發。指服喪。《儀禮·聘禮》:“出袒括髮。入門右,即位踴。”《梁書·孝行傳·荀匠》:“自括髮後,不復櫛沐,髮皆脫落。”
(2).束發。指受刑。《漢書·王嘉傳》:“罪惡雖著,大臣括髮關械,裸躬就笞,非所以重國褒宗廟也。”
括發是古代喪禮中的特定儀節,指服喪者用麻束束攏頭發以示哀悼,主要見于先秦至漢代的文獻記載。其具體含義與文化背景如下:
本義為“束結、捆紮”,《說文解字》釋為“絜也”(即捆束)。在喪儀中特指用麻繩類材料束發。
指頭發,此處強調未加簪飾的散亂狀态,象征悲痛失儀。
括發指服喪者在親人初逝時,将頭發散開,再用麻束(如苴麻)從脖頸後向前繞至額頂打結固定,替代日常的發簪。這一儀式見于《禮記·喪服小記》,體現“喪不飾”的禮制原則,表達極度哀傷下不顧容飾的狀态。
男子行“括發”,女子則用“髽”(用麻束發成髻),《儀禮·士喪禮》詳細記載了男女不同的喪發處理方式。
通常在“小斂”(遺體入棺後)時進行,标志着正式服喪的開始。如《禮記·問喪》載:“親始死,雞斯徒跣,扱上衽……冠者去之,括發以麻。”
所用麻束粗劣無飾,體現“服粗衰,居倚廬”的居喪倫理,通過外在裝束強化内心的哀戚。
現代漢語中“括發”已非常用詞,但研究古代禮制或文獻解讀時仍需準确理解。權威釋義可參考:
示例文獻:
《禮記·檀弓上》:“主人既祖,括發以麻。”鄭玄注:“括發者,去笄纚而紒。”印證了以麻代簪的核心儀節。
“括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區别,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束發指服喪
指古代喪禮中,親屬将頭發束起以示哀悼。例如《儀禮·聘禮》提到“出袒括發”,《梁書·孝行傳》中也有“自括發後,不復櫛沐”的記載。
束發指受刑
指犯人受刑前束發,象征即将接受懲罰。《漢書·王嘉傳》記載:“大臣括髮關械,裸躬就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詳細出處,可查閱《儀禮》《漢書》等文獻,或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鞭帽鬓髭不廉不枕敕賜丑媟出乎預料麤略對于二業飛穣分藩豐肉逢入京使諷述逢衣淺帶匄貸閣淺貫虹估校海洋生物渾俗和光降辔擊楫誓禁毀九薮決徒厥證倨僈具慶钜億苦瘠籠而統之綠林起義濾紙麥風難易蒲姑愆失起稼瓊香器數诠揀色勃生仁蜃阙社事是不是適銷受潮外材亡命王相污壞五明馬狎法鹹和嫌棄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