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誦。 漢 王充 《論衡·談天》:“此言詭異,聞者驚駭,然亦不能實然否,相隨觀讀諷述以談。”
諷述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通過誦讀、轉述或複述經典文獻(尤其是儒家典籍)來傳達其中的思想或教誨。該詞強調對文本的忠實傳達與内在精神的領悟,而非簡單的機械背誦。以下從權威詞典及文獻角度詳述其義:
諷述二字結合,特指通過誦讀經典并轉述其義理,實現文化傳承與教化功能。
“漢初詞人,順流而作……臯、朔已下,品物畢圖。繁積于宣時,校閱于成世,進禦之賦千有餘首,讨其源流,信興楚而盛漢矣。”
劉勰在此批評漢賦偏離諷谏傳統,側面反映“諷述”應承載的教化責任(來源: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中華書局,1986年,第80頁)。
記載學者“朝夕諷述經義”,體現其作為學術傳承的核心方式(來源:範晔《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1965年)。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明确釋義:
諷述:誦讀并傳述經典。
示例引《南齊書·劉瓛傳》:“瓛儒業冠于當時……學徒皆親執經卷,朝夕諷述。”(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22年,第11卷第218頁)
“諷述”在古代教育中具雙重意義:
該詞今多見于古典文學或史學研究中,描述古代學者傳承經典的行為,如:
“清代樸學家注重考據,但仍以諷述六經為治學根基。”(來源: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商務印書館,1921年)
諷述是融合誦讀、闡釋與教化的傳統學術行為,其權威性植根于典籍傳承的實踐,在漢語史中承載着文化延續的核心功能。
“諷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根據權威詞典解釋,諷述由“諷”(諷刺、嘲笑)和“述”(陳述、表達)組成,指通過諷刺或調侃的方式表達觀點。這種用法常見于:
例如:“他的文章充滿諷述,看似輕松卻直指社會弊端。”
部分文獻如《論衡·談天》提到“諷述”意為傳誦,指對某些言論或故事的流傳與讨論。例如漢王充寫道:“相隨觀讀諷述以談”,描述人們傳誦奇異言論的現象。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參考《論衡》相關章節。
謷牙诘屈百事徧行裁擇拆牌道字赤藤創業出丑揚疾倒牙叮當叮頂注東厸斷袖之癖鋒不可當隔靴抓癢攻習功効狗屍關系戶汗津津圜魄兼心戒鑒饑附機敏淨價盡快絶壁鈞輔可恨溘溘铿純涼沙撩湖鈴钹籠箧馬軸旁搜噴玉魄寶謙托遷徙青門綠玉房芹泥少年飄泊者攝伏神武旗師舶鼠布四處司疆松粉頌鐘缇衣徒從唾壺敲缺烏裘鴮鸅香隂惜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