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楫誓的意思、擊楫誓的詳細解釋
擊楫誓的解釋
見“ 擊楫中流 ”。
詞語分解
- 擊的解釋 擊 (擊) ī 敲打,或做類似敲打的動作:擊打。擊鼓。擊中(恘 )。擊破。擊斃。擊水(.拍打水面;.指遊泳)。旁敲側擊。 攻打:擊敗。擊毀。打擊。聲東擊西。 碰,接觸:撞擊。目擊。肩摩毂(?)擊(亦作
專業解析
"擊楫誓"是一個源自中國曆史典故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立下收複失地、報效國家的堅定誓言,表達了矢志不渝、奮發圖強的決心。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
本義與字面意思:
- 擊楫: “擊”意為敲打、拍擊;“楫”指船槳。字面意思就是拍打或敲擊船槳。
- 誓: 指發誓、立誓。
- 合起來,“擊楫誓”的字面動作是在船上拍擊船槳并發誓。
-
曆史典故來源(核心釋義):
-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祖逖傳》記載的東晉名将祖逖的故事。
- 西晉滅亡後,北方陷入混亂(五胡十六國時期),晉室南渡建立東晉。祖逖胸懷大志,向當時的皇帝司馬睿(晉元帝)請求領兵北伐,收複中原失地。司馬睿任命他為奮威将軍、豫州刺史,但隻給了他少量糧饷和布匹,讓他自行招募士兵。
- 祖逖率領自己招募的部曲百餘家渡江北伐。當船行至長江中流(江心)時,祖逖慷慨激昂地拍擊着船槳(擊楫),面對滔滔江水立下誓言:“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意思是:“我祖逖如果不能肅清中原的敵人而再次渡江南歸的話,就像這大江一樣有去無回!”(一說為“有如大江”,表示決心如大江奔流,不可阻擋)。
- 因此,“擊楫誓”特指祖逖在中流擊楫、發誓收複中原這一壯烈行為,成為表達立志收複失地、為國效忠、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定決心和豪邁氣概的象征。
-
引申義與現代用法:
- 在現代漢語中,“擊楫誓”或由其衍生的“中流擊楫”成語,主要用來形容:
- 收複失地、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和堅定信念。
- 矢志不渝、奮發進取、不達目标決不退縮的決心。
- 在關鍵時刻立下宏願,激勵自己或他人奮勇向前。
-
相關成語:
- 中流擊楫: 這是“擊楫誓”最直接、最常用的同義成語,意義完全相同,都源于祖逖的故事。
“擊楫誓”是一個承載着濃厚曆史底蘊和愛國精神的成語。它生動地刻畫了東晉名将祖逖在渡江北伐途中,于長江中流拍擊船槳、立誓收複中原的感人場景。其核心含義是表達一種為收複失地、報效國家而立下的堅定不移、視死如歸的誓言和決心,象征着崇高的愛國情懷和勇往直前的奮鬥精神。
引用參考來源:
- 《晉書·卷六十二·祖逖傳》 (原始史料來源):記載了祖逖北伐及中流擊楫發誓的詳細事迹。可查閱中華書局點校本《晉書》或權威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
- 《漢語大詞典》 (權威語文工具書):對“擊楫”、“中流擊楫”等詞條有詳細釋義和典故出處說明。
- 《辭海》 (綜合性大型辭典):收錄“中流擊楫”詞條,解釋其典故來源和含義。
- 《中國成語大辭典》 (專業成語辭典):對“中流擊楫”有詳細解釋,包括出處、釋義和例句。
網絡擴展解釋
“擊楫誓”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jī jí shì
- 本義:指晉代名将祖逖北伐時,在江中敲擊船槳立下誓言的行為。
- 比喻義:形容立志奮發圖強、報效國家的堅定決心。
二、典故出處
出自《晉書·祖逖傳》:東晉時期,祖逖率軍北伐,渡江至中流時,以船槳擊打江水,立誓“若不能收複中原,便如江水一去不返”(“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
三、文學引用
- 宋代範成大《滿江紅·千古東流》:“擊楫誓,空驚俗,休拊髀,都生肉。”
- 宋代張孝祥《水調歌頭·和龐佑父》:“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 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争位》:“長江不限天南北,擊楫中流看誓師。”
四、相關擴展
- 近義詞:中流擊楫、擊楫中流、枕戈待旦。
- 文化意義:常用于詩詞中表達家國情懷與壯志豪情,成為中華文化中“勵志報國”的典型意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晉書》或宋代相關文學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敗井頹垣倍償冰銷霧散駁陰乘順水船赤柰楚劇存心錯安頭攧鹞風定情獨峰駝耳括子風害分濟幹讬膏髓宮職搆間歸根究柢過次呵嗔涸沍鶴鑰火牀江輪角亢蛟女絹加添競短争長靜坊警夜謹心抗絕考練空架子空門士攬察樂用龍工衣落職沒口子沒佯覓舉墨妝鬧氲氲睨笑商號收譽霜幹豎篴悚峙偷忍魏國山河慰勸無聊賴相室鄉下老香嚴險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