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禁毀的意思、禁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禁毀的解釋

[prohibit and destroy] 禁止刊行并予銷毀

禁毀非法出版物

詳細解釋

亦作“禁毀”。禁止、燒毀。多指書籍。 黃節 《李氏<焚書>跋》:“ 明 季此書兩經禁燬:一焚於 萬曆 之三十年,為給事中 張問達 所奏請;再焚於 天啟 五年,為禦史 王雅量 所奏請。”如:禁毀書目。


見“ 禁燬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禁毀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指通過官方禁令強制銷毀或取締特定物品、作品的行為,具有法律或行政強制性。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詞典核心釋義

  1. 禁止與銷毀的雙重行為

    “禁”指官方明令禁止流通傳播,“毀”指對違禁物實施物理銷毀。該詞強調公權力對特定對象的否定性處置,如《漢語大詞典》釋義:“禁止并銷毀違禁的器物或書畫等”。

  2. 對象範疇

    多用于指代對三類事物的處置:

    • 違禁器物(如古代兵器、淫穢物品)
    • 文字作品(如禁書、非法出版物)
    • 違律物品(如毒品、假冒商品)

      體現對物質與精神産品的雙重管控(《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二版)。


二、法律與曆史語境中的延伸

  1. 法定程式性

    現代法律體系中的“禁毀”需依據明确條文,如《出版管理條例》規定對非法出版物予以沒收銷毀(國家法律法規數據庫)。區别于民間自發行為,其效力源于行政或司法裁決。

  2. 曆史典型案例

    • 清代禁毀書運動:乾隆時期通過《禁書總目》銷毀被視為“悖逆”的書籍逾三千種(《四庫全書纂修研究》中華書局)。
    • 知識産權保護:當代對盜版光盤、假冒商标的集中銷毀(《中國知識産權執法案例》)。

三、詞源與語義演變

“禁毀”屬同義複合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明人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載:“嘉靖間禁毀淫祠,焚其木主”,此處指取締民間迷信場所并焚毀神位,凸顯政權對文化空間的幹預(《漢語詞源詞典》)。現代語義擴展至更廣泛的社會治理領域。


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
  2.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3. 《出版管理條例》,中國政府網
  4. 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中華書局
  5. 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

(注:因部分原始文獻無公開電子版鍊接,來源标注采用出版物信息。法律條文可訪問中國政府網法律法規數據庫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禁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解釋可綜合如下:

一、基本釋義

禁毀(拼音:jìn huǐ)指禁止刊行并銷毀某類物品,通常針對被認為有害或非法的出版物、書籍等。例如:“禁毀非法出版物”。

二、引證解釋

  1. 曆史背景:該詞多用于描述對書籍的禁止與焚毀。例如明代李贽的《焚書》曾兩次被禁毀,分别在萬曆三十年(1602年)和天啟五年(1625年),由官員張問達、王雅量奏請執行。
  2. 異體字:古文中也寫作“禁燬”,如黃節在《李氏<焚書>跋》中提及相關史實。

三、應用場景

四、其他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禁毀書目的具體案例,可參考《焚書》等文獻及相關曆史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卬貴把火白茝百道部庫不趨事層甍禅士寵眷道洽大四至段落放身飯罐梵屧發癬廢熄甘利溝道詭異函約簡出儉謹監印檢願解霜雨解澤精細入微極休誇顯獵彥靈池離傷卵鹽縷肉羹縷細摸夜溺女泥丸宮奴虜疲氓青零青史留名繞道睿武山際紹續盛治蛇行世祖水鬥踏戽貪擅檀篆桃蟲拖漢精驝駝辒辌車香山枭首示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