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麤略的意思、麤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麤略的解釋

粗疏,不周密。《三國志·魏志·呂布傳》“ 原 将兵詣 洛陽 ” 裴松之 注引 漢 王粲 《漢末英雄記》:“﹝ 丁原 ﹞本出自寒家,為人麤略,有武勇,善騎射。”《禮記·檀弓上》“宮中無相,以為沽也。” 唐 孔穎達 疏:“沽,麤略也。”《宋史·王嗣宗傳》:“ 真宗 告謁太廟, 嗣宗 立班失儀,因自首。 真宗 謂憲官當守禮法,以其性麤略,不之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漢語大詞典》中“麤略”一詞為古代漢語異形詞,其核心含義為“粗略簡略”。該詞由“麤”與“略”兩個語素構成:

  1. “麤”為“粗”的古體字,本義指獸毛粗疏,引申為事物不精細、不周密。《說文解字》注:“麤,行超遠也。從三鹿。”段玉裁注:“鹿善驚躍,故從三鹿,引申之為鹵莽之稱。”
  2. “略”指簡省、概要,《玉篇》釋:“略,簡也,要也。”

“麤略”合用見于古籍中形容事物處理或描述的粗疏簡略,如《漢書·藝文志》載“戰國從衡,真僞分争…而麤略愈不統”,此處指典籍記載因戰亂而變得散亂簡略。該詞現代漢語已罕用,規範寫法為“粗略”,屬書面語詞彙。

權威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麤略”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源與基本義

“麤”是“粗”的異體字,讀作cū,字形由三頭鹿組成,象征力量碰撞的粗犷感。
“略”在此處作“簡略、不細緻”解,組合後整體意為粗疏、不周密,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行為方式。

二、古籍中的用例

  1. 性格描述:如《三國志》注引《漢末英雄記》中,丁原被評價“為人麤略”,指其性格粗犷直率,雖武勇善戰但缺乏細緻考量。
  2. 行為評價:《宋史·王嗣宗傳》記載其因“性麤略”在禮儀場合失态,說明行為不夠謹慎周全。

三、現代延伸義

可引申為對事物處理方式的概括性描述,如“方法麤略”指方案不夠精細。但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多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語境。


如需查閱完整古籍原文,可參考《三國志》《宋史》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聱齖寶帚表木不上台盤才命柴毀誠心正意盜狗倒箱會稻雁典象電子讀物凋耗叮叮嫡子斷簡斷配耳目衆多訛言訪鶴飛身浮末幹凈地高疏光碌碌灰朦朦混齊簡牌子截斷衆流集雲台誇許勞動力連夾連宵柳絮才高龍泥印鹵壺旅擯率勸慢尤帽盔兒沒上下剖腹藏珠勤介窮鑒窮泰極侈屈轶生頭死壟生殖系統十八侯十魔水送山迎逃爵田陌未蔔維繩霧閣忤時淆紊謝女解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