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厥證的意思、厥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厥證的解釋

中醫學病症名。泛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逾時蘇醒的病症。有以六經脈形症立名的巨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之厥,見《素問·厥論》。又有暴厥、寒厥、熱厥、屍厥、薄厥、煎厥等名稱。見《素問·厥論》,又《大奇論》,又《生氣通天論》等篇。也指四肢寒冷。見 漢 張仲景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後來又有痰厥、食厥、氣厥、血厥、蛔厥、暑厥之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厥證是中醫學術語,指因氣機逆亂、氣血陰陽失調導緻的急性病症,主要表現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核心特征

  1. 基本定義
    厥證以“陰陽氣不相順接”為核心病機,表現為突發性意識喪失或四肢厥冷。輕者短時間内蘇醒,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2. 臨床表現

    • 主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尤其手足)。
    • 伴隨症狀:發作前可能有頭暈、惡心、面色蒼白、出汗等先兆;蘇醒後常感乏力、口幹。
    • 分類表現:氣厥多伴情緒波動,血厥與失血相關,痰厥可見喉中痰鳴,暑厥多發于高溫環境。

二、曆史源流與分類

  1. 經典論述

    • 《黃帝内經》最早系統論述厥證,提出“暴不知人”的昏厥和“手足逆冷”兩種類型。
    • 《傷寒論》進一步闡釋病機為“陰陽離居,營衛不通”。
  2. 分類體系

    • 按病因:分為氣厥、血厥、痰厥、食厥、暑厥等。
    • 按症狀:
      • 寒厥:陽虛緻四肢冷過肘膝;
      • 熱厥:陽盛内熱,手足冷但胸腹灼熱。

三、病因與病機

  1. 常見病因

    • 情志刺激(如驚恐、憤怒);
    • 體虛勞倦、失血過多;
    • 痰濕、食積或外感暑邪。
  2. 病理機制
    氣機逆亂導緻氣血運行失常,陰陽之氣不相順接,進而引發神昏或肢冷。


四、治療原則

以醒神回厥為關鍵,具體方法包括:


五、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方劑或古籍原文,可參考《中醫内科學》或專業醫學平台(如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網絡擴展解釋二

厥證的意思

厥證是中醫學術語,指的是人體出現中風或中暑後所表現出的病症。它是一種病理變化的體征,包括意識喪失、四肢無力、瞳孔散大、面色蒼白等症狀。

厥證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厥證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口」和「疒」,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厥證的來源

厥證最早見于《黃帝内經》中,是中醫學的重要術語之一。它是由中醫學家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厥證的研究源遠流長,深受中醫學界的重視。

厥證的繁體

厥證的繁體字是「厥証」。

厥證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厥證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然保留了「厥證」的意思。古時候的字體書寫形式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古代常用的寫法「厥爭」,意思與現代的厥證相同。

厥證的例句

醫生通過觀察病人的瞳孔大小、面色蒼白等症狀,确定他出現了厥證。

厥證的組詞

厥症、厥倒、心慌厥病

厥證的近義詞

中風、中暑、昏迷

厥證的反義詞

健康、正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