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而不學的意思、困而不學的詳細解釋
困而不學的解釋
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卻不肯學習。
詞語分解
- 困的解釋 困 (④⑤睏) ù 陷在艱難痛苦或無法擺脫的環境中:困厄(處境困苦危險)。困處(?)。困居。困擾。困境。困窘。困知勉行。困獸猶鬥。 窮苦、艱難:困苦。困難。 包圍:困守。圍困。 疲乏:困乏。困倦。困頓
- 不學的解釋 .不學習;不求學。《論語·季氏》:“不學《詩》,無以言。”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誠知不學之弊,碩儒之貴。” 宋 曾鞏 《宜黃縣縣學記》:“蓋以不學未成之材而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後,而治
網絡擴展解釋
“困而不學”是一個源自《論語》的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指遇到困惑或不明白的問題時,卻不願意主動學習。其中“困”指困惑、疑難,“而”表轉折,“不學”即拒絕學習。
二、出處與背景
- 原始出處:出自《論語·季氏》。孔子将人的認知分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 曆史故事:孔子周遊列國時曾教育弟子,強調即使遇到困難也應堅持學習,否則難有成就。
三、結構與用法
- 語法結構:偏正式成語,作謂語使用,含中性色彩。
- 反義詞:與“困而學之”形成對比,後者指遇到困難後主動學習。
四、示例與延伸
- 文獻引用:清代王夫之在《讀四書大全說》中曾用“困而不學,終于不知,斯為下爾”評價不求知者。
- 現代意義:常用于批評消極的學習态度,強調主動求知的重要性。
五、總結
該成語通過簡潔的語言,揭示了儒家對學習态度的價值判斷,至今仍具教育意義。其核心在于警示人們:面對困惑時,逃避學習隻會停滞不前,唯有主動求解才能進步。
網絡擴展解釋二
困而不學
《困而不學》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人在困境中沒有學習的意願和能力。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困和學。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困:囗(囗字框)+ 八 (八畫)
- 學:子 (子字底) + 乚 (乙字頭) (五畫)
來源和繁體:
《困而不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三國演義》中的一句話:“困而不學,非所困也。”繁體字的寫法是「困而不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困而不學」的寫法不同于現代漢字。例如,「學」字的古代寫法是「學」。
例句:
他已經連續幾個月失業了,但卻困而不學,沒有動力提高自己的技能。
組詞:
困守、困惑、困難、學識、學習、學問
近義詞:
困而不動、困于死胡同、困境難逾、庸人自擾
反義詞:
積極學習、勤學苦練、機智應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