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原的意思、無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原的解釋

謂不可測的本原。《淮南子·本經訓》:“陰陽者承天地之和,形萬殊之體,含氣化物,以成埒類,赢縮卷舒,淪於不測,終始虛滿,轉於無原。” 高誘 注:“轉化歸於無窮之原本也。”《後漢書·馬融傳》:“超特達而無儔,煥巍巍而無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原”在現代漢語中并非一個獨立的常用詞彙,它是由“無”和“原”兩個單字組合而成的古語或特定語境下的表達。其含義需要結合這兩個字的古義和具體語境來理解:

  1. 詞源與結構

    • 無 (wú): 本義為“沒有”、“不存在”。在古漢語中,也常表示否定,相當于“不”。
    • 原 (yuán): 本義指“水源”、“源泉”,引申為“根本”、“起源”、“根源”、“原因”、“原野”等。在古漢語中,“原”常通“源”,指源頭;也通“願”,指願望、本心;還通“元”,指初始、本來。
    • 組合“無原”: 因此,“無原”的字面組合可以理解為“沒有源頭”、“沒有根源”、“沒有原因”、“沒有本心(願望)”或“非本來(狀态)”等意思。
  2. 主要含義與古語用例

    • 沒有根源/來源: 這是最直接的含義。指事物沒有起始點或依據。
      • 例:古文中可能形容水流“無原”,意指不知其源頭所在(雖更常用“無源”)。或形容事物憑空産生,找不到其存在的根據。
    • 沒有原因/緣故: 指事情的發生找不到緣由或解釋。
      • 例:古文獻中可能描述某種現象“無原”而起。
    • 失去本心/願望: 如果“原”通“願”,則“無原”可指失去了本來的心意或願望。
    • 非本來面目/狀态: 如果“原”通“元”或取其“本來”義,則“無原”可指事物已非其初始、真實的狀态。
  3. 現代使用與注意

    • “無原”在現代漢語中極其罕見,基本不用于日常口語或書面語。它主要出現在古籍、特定學術研究或仿古的文學創作中。
    • 理解其含義必須緊密結合上下文。單獨看“無原”一詞,其确切意義是不固定的,需根據它所在的句子和時代背景來判斷具體指向上述哪種解釋。
    • 在需要表達類似概念時,現代漢語更傾向于使用更明确的詞語,如“無源”、“無緣無故”、“無端”、“失去本心”、“失真”等。

權威參考來源:

“無原”是一個古語色彩濃厚的組合,其核心含義圍繞“沒有根源/來源”、“沒有原因/緣故”、“失去本心/願望”或“非本來面目/狀态”展開,具體意義需嚴格依賴語境判斷,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不用。

網絡擴展解釋

“無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不可測的本原”,常用于描述宇宙或事物深奧難測的根源。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無法被完全探究或測量的根本起源,強調事物本質的深邃與不可窮盡性。該詞最早見于《淮南子·本經訓》,描述陰陽二氣在宇宙運行中“轉于無原”的哲學概念。

二、典籍例證

  1. 《淮南子》中的宇宙觀
    “陰陽者承天地之和...轉于無原”,高誘注解說這是指事物轉化歸于無窮的原始狀态,體現道家對宇宙本原的思考。

  2. 《後漢書》的文學化表達
    馬融在《廣成頌》中用“煥巍巍而無原”形容崇高事物的不可追溯性,強化了詞彙的文學意境。

三、現代延伸解讀

部分現代詞典(如、6)将其解釋為“沒有根源或起因”,但此用法更接近現代漢語的語境延伸,與古籍原義存在差異。例如“毫無原則從衆”等造句,屬于引申的批判性用法。

建議需要深入理解該詞時,優先參考《淮南子》《後漢書》等典籍原文及權威注釋(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北大荒邊備摒擋讒陷朝賢酬決辭人辭遜島國燈蛾撲火丁香結高擡明鏡狗行狼心孤窮何足洪峰謊報換文毀泯渾敦氏混合物霍夫曼火浴鹄侍荊歌錦雞窘色居民苴枲考庸科約老大難涼天例兒扯兒利蘇隆敦漏理麥稭謎打逆擊牽費鉗口七腳八手器貌全家福搉量山溪生黴深望慎惜詩稿衰敗素客條規萬紫千紅魏車委照塕然無不仙露枭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