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安谧的意思、安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安谧的解釋

[peaceful; tranquil] [地方] 安定;平靜

下安上谧,無僥幸之患矣。——《南史·賀琛傳》

詳細解釋

安定平靜。《後漢書·桓帝紀》:“元服已加,将即委付,而四方盜竊,頗有未靜,故假延臨政,以須安謐。”《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回:“ 平王 ( 楚平王 )即位,四境安謐,頗事聲色之樂。” 清 黃鈞宰 《金壺浪墨·英吉利》:“特命侍衛 松筠公 ,嚴衛南行,途中稱安謐。” 楊沫 《花蕊》:“那海上的點點白帆和輕輕振翅飛翔的海鳥,使我的心安谧幽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安谧(ān mì)指環境或氛圍安甯、平靜、無紛擾的狀态,強調一種不受打擾的和諧與靜谧。該詞多用于形容自然環境、社會氛圍或人的心境,帶有典雅莊重的書面語色彩。

詳細釋義:

  1. 安甯平靜

    指空間或環境沒有喧嚣、動蕩,呈現穩定祥景象。如“月下的村莊一片安谧”,描繪夜晚鄉村的甯靜氛圍。該釋義體現物理空間的平和感,常見于文學場景描寫。

    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為“安甯;安靜”

  2. 社會秩序穩定

    引申形容社會局勢太平,無戰亂或動蕩。如“安谧的盛世”指政治清平、百姓安居的時代。此用法突出宏觀層面的和諧有序,多見于曆史或政論語境。

    例:《漢語大詞典》引《漢書·匡衡傳》注:“谧,靜也”,強調靜态的秩序

  3. 心境平和

    用于描述人内心無焦慮、無雜念的舒緩狀态。如“心境安谧”指精神層面的恬淡自適,與“浮躁”相對。此義項側重心理狀态的舒展。

    例:《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标注其“多用于書面語”,常見于抒情散文


語義演變與辨析:


權威來源參考: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第8頁.
  2.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第三卷第1432頁.
  3. 李行健 主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4. 第6頁.

網絡擴展解釋

“安谧”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環境或氛圍的安定、平靜,常用來形容沒有喧嚣的甯靜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詞源與發展

  1. 古代典籍:

    • 最早見于《莊子·人間世》:“安谧則無事,無事則安谧”,強調心境與環境的和諧。
    • 《南史·賀琛傳》記載:“下安上谧,無僥幸之患”,描述社會安定。
    • 《後漢書·桓帝紀》用“安谧”指國家局勢的平穩。
  2. 演變:從最初描述社會安定,逐漸擴展至自然環境和個體心境的甯靜,如“夜晚安谧靜美”。

三、用法與示例

四、常見誤區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語演變或經典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南史》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蜜擺尾搖頭朝涉塵埃落定饬過雌啞觕惡大餅底屬抵替嫡長子帆具風簾腑水旰食宵衣歸祭郭碑過濾嘴海之歌寒食呵诘禁殿靜窺金霞救亡拘補口子寬法庫局樂萬連治撂台絡驿不絶蠻皮蒙昧主義牡麻滂溏骈齒前綏翹足而待三折穇稗殺時間舍命不舍財生肉十六院私兵沓猥銅殼子通隱腿腳突越宛轉蛾眉文瘋翁姑伍乘誣詭相承小洋錫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