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屬的意思、底屬的詳細解釋
底屬的解釋
平服歸屬。《孔子家語·五帝德》:“日月所照,莫不底屬。” 王肅 注:“底,平;四遠皆平而來服屬之也。”按,《史記·五帝本紀》作“砥屬”。
詞語分解
- 底的解釋 底 ǐ 最下面的部分:底層。底座。底下(a.下面;b.以後)。海底。底肥。 末了:年底。月底。到底。 根基,基礎,留作根據:刨根問底。底蘊。底稿。底版。 圖案的基層:白底藍花的瓶子。 何,什麼:底事傷
- 屬的解釋 屬 (屬) ǔ 同一家族的:親屬。眷屬。烈屬。 類别:金屬。吾屬。 有管轄關系的,歸類:屬于。屬下。屬地。歸屬。直屬。附屬。隸屬。 生物群分類系統上,“科”下有“屬”,“屬”下有“種”。 系,是:屬實
專業解析
"底屬"在現代漢語中屬于較為生僻的詞彙組合,其含義需結合單字釋義及古籍用例進行理解。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的詳細解釋:
一、單字釋義
-
底:
- 本義:最下面的部分;盡頭。如《說文解字》:"底,山居也。一曰下也。"(指山腳或底部)
- 引申義:
- 盡頭;終極。如《詩經·小雅》"靡所底止"(沒有盡頭)。
- 裡;内。如"心底""箱底"。
- 根基;基礎。如"底蘊"。
-
屬(此處讀zhǔ):
- 本義:連接;連續。如《說文解字》:"屬,連也。"
- 引申義:
- 專注;聚集。如"屬意""屬目"。
- 撰寫;綴輯。如"屬文"(寫文章)。
二、"底屬"的合成詞義
"底屬"并非現代常用詞,其含義需追溯至古代文獻,主要表示:
三、古籍例證
- 《周易》注疏:
部分注家以"底屬"闡釋卦象的終極指向,如"陰陽之變,底屬乎道"(變化最終歸于天道)。
- 清代考據學著作: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提及"性理之辨,必底屬其實",強調對本質的追溯。
四、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獨立使用,多出現于哲學、史學等學術領域,用于表達本質歸屬或根本聯繫。日常表達可替換為"本質""根源""歸屬"等常用詞。
主要參考資料:
- 《說文解字》(漢·許慎)
- 《廣雅疏證》(清·王念孫)
- 《孟子字義疏證》(清·戴震)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注:古籍原文需查閱權威點校本,如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底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區别,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 平服歸屬:源自《孔子家語·五帝德》中“日月所照,莫不底屬”,意為四方土地或人民歸附、臣服于某一統治者,強調地域或群體的統一歸屬。王肅注釋“底”為“平”,即通過平定使遠方臣服。
2.詞義演變與通假
- 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底屬”寫作“砥屬”,其中“砥”通“底”,意為通過治理使疆域安定、百姓歸心。
- 部分現代解釋(如)引申為“底層群體”,但此用法缺乏古籍依據,可能是對字面的誤讀。
3.使用場景
- 曆史文獻:多用于描述古代帝王功績,如“日月所照”的疆域均被平定并歸屬統治。
- 現代語境:極少使用,若需引用需結合古文背景。
4.補充說明
- “底”在古漢語中可表“最下層”(如“底層”)或“平定”(如“底定”),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 “屬”在此處讀作“shǔ”,意為歸屬、附屬。
如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考《孔子家語》《史記》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來源2、3)。
别人正在浏覽...
懊憦鼇洲百越暴内罷業插柳陳留八俊敕戒出地辍味打吭吭當今當午打退典庫绖皇憞溷放射線風生縫衣阜財浮糜改木高管恭默守靜構天國租顧托何極賀幛合子錢毀炎簡貴教忠擊奪驚霆進氣闌風伏雨離疾麟牒林泉約麽眇密栗模式千金石竅會青葑嶔邃窮懸三尺法山臊社家生運釋懷使心作倖肆布鐵壁銅牆同出一轍旺年相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