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超越規定去放赈濟民。《魏書·李平傳》:“ 武川鎮 民飢,鎮将 任款 請貸未許,擅開倉賑恤,有司繩以費散之條,免其官爵。”《舊唐書·食貨志下》:“其 江 淮 義倉,下濕不堪久貯,若無船可運,三兩年色變,即給貸費散,公私無益。”
(2).糜費喪失。《舊唐書·孝友傳·李日知》:“卒後,少子 伊衡 ,以妾為妻,費散田宅,仍列訟諸兄,家風替矣。”
“費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消耗散失,多用于描述財物、精力等因使用不當或自然原因而逐漸減少、消散的狀态。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組合義:二字疊加強調資源因分散使用或管理不善而逐漸消耗殆盡的過程。
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籍用例,“費散”的典型釋義為:
財物或精力因分散、濫用而消耗損失。
例句:
- 《後漢書·翟酺傳》:“倉谷費散,帑藏空虛。”
(描述糧食消耗、國庫空虛的狀态)
- 《宋書·武帝紀》:“軍役既興,饋運不繼,倉廪空虛,百官無祿,而費散無已。”
(指戰時物資因持續消耗而匮乏)
收錄“費散”詞條,釋義為“耗費散失”,引《後漢書》《宋書》等文獻佐證。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官網鍊接),但需訂閱查閱完整條目。
釋義“費散”為“消耗散失”,強調其古漢語語境中的消極含義(如資源浪費)。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第4版(ISBN 9787100043844)。
在現代語境中,“費散”雖罕用,但其概念可延伸至:
“費散”是一個具有明确古籍出典的複合詞,其釋義以權威辭書為依據,核心指向資源或精力的無效消耗與流失。
“費散”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綜合了不同來源的釋義及曆史用例:
超越規定赈濟百姓
該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指官員未經許可擅自開倉放糧赈災。例如《魏書·李平傳》記載,武川鎮将任款因擅自開倉赈濟饑民,被“有司繩以費散之條,免其官爵”。類似案例也出現在《舊唐書》中,描述江淮義倉因管理不善導緻糧食變質,最終被迫低價處理,造成公共資源浪費。
財物浪費或消耗
指金錢或資源的無節制散失,既包含客觀消耗(如項目資金使用不當),也含主觀揮霍。例如《舊唐書·孝友傳》提到李日知之子“費散田宅”,因揮霍家産引發家族糾紛。現代語境中多用于勸誡節約,如“避免費散資源”。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文獻引證。
敗于垂成筆才比俦必大比鄰博奪勃然作色側篇赤緑赤目除官慈仁淡巴姑盜伐倒口抵牛兌禽掇桂耳聾方收翻意耿結各司其事豪蕩歡合嘉靖八才子解驗激煩積功興業今接輿進行曲軍符開談刻吏懇央牢脈吏理臨别贈言卵覆鳥飛平凡奇恒騎将青漢清話柔毫撒因山龍慴愕沈锢衰竭屬下田畯天竈鞓紅通達谙練通同一氣錗鏆戊己武劇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