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俗澆薄的末世。《陳書·後主紀》:“朕君臨區宇,屬當澆末。” 梁啟超 《新民說》十一:“ 中國 人動言郅治之世在古昔,而近世則為澆末,為叔季。”
“澆末”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釋義
指社會風氣浮薄、道德衰微的末代時期,常用于形容某個時代的社會狀态。
文獻出處
用法示例
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表達對某個時代道德滑坡的批判,例如:“儒家學者常以澆末感歎禮崩樂壞。”
少數資料(如)提到“澆末”指塗抹牆壁的石灰或泥漿,比喻事物的最後一道工序。但此解釋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與方言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相關,建議以第一種解釋為主流。
總結
“澆末”更常見的含義是“風俗澆薄的末世”,其用法具有曆史批判色彩。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陳書》和梁啟超著作原文。
澆末(jiāo mò)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作動詞或名詞。作為動詞時,表示把液體或粉末均勻地倒在物體表面;作為名詞時,指的是液體或粉末************。
澆(jiao)的部首是水(氵),總共有9畫;末(mo)的部首是木,總共有6畫。
澆末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見于《南史·宋文帝紀》:“以蜜澆末。”在繁體字中,澆末的寫法是澆末。
古時候,澆末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澆的古字形是“泅”,而末的古字形是“沫”。這些字形在演變中逐漸簡化為今天的澆和末。
1. 他澆了一瓶水在花盆上。
2. 廚師将糖澆在蛋糕上,增添了美味。
3. 嬰兒的臉上沾滿了面粉末。
4. 牛奶和咖啡的澆末形成了獨特的味道。
澆花、澆水、澆灌、澆築、澆鑄、澆注
淋、潑、噴、灑
擦拭、抹掉、除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