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俗澆薄的末世。《陳書·後主紀》:“朕君臨區宇,屬當澆末。” 梁啟超 《新民說》十一:“ 中國 人動言郅治之世在古昔,而近世則為澆末,為叔季。”
“澆末”是漢語中的古語詞,指社會風氣浮薄、道德衰微的末世狀态。該詞由“澆”(澆薄)與“末”(末期)複合構成,常與“澆季”等詞同義,多用于批判性語境中,形容禮崩樂壞、世風日下的時代。例如《陳書·後主紀》評價南朝陳末代“政刑日紊,屍素盈朝,耽荒為長夜之飲,嬖寵同豔妻之孽,危亡弗恤,上下相蒙,衆叛親離”,正是“澆末”的具體寫照。
現代漢語研究中,“澆末”被歸入曆史語義範疇。《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浮薄的末世”,并引《南齊書·崔祖思傳》“自澆末遵詐,代祖縱橫”作為書證。古代文獻中,“澆末”多與“淳古”對立,如宋代王禹偁《謝除翰林學士啟》稱“思欲舉淳古之風,救澆末之弊”,強調通過複古手段矯正社會弊端。
該詞的使用需注意語境適配性,當代學術著作如《中國社會思想史》将其納入“傳統社會批判話語體系”,建議引用時結合具體曆史背景分析。
“澆末”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釋義
指社會風氣浮薄、道德衰微的末代時期,常用于形容某個時代的社會狀态。
文獻出處
用法示例
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表達對某個時代道德滑坡的批判,例如:“儒家學者常以澆末感歎禮崩樂壞。”
少數資料(如)提到“澆末”指塗抹牆壁的石灰或泥漿,比喻事物的最後一道工序。但此解釋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與方言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相關,建議以第一種解釋為主流。
總結
“澆末”更常見的含義是“風俗澆薄的末世”,其用法具有曆史批判色彩。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陳書》和梁啟超著作原文。
白穣半死辣活鼈拗補填簿尉常習逞辨吃量傳警錘擊試驗純真蹲蹬頓證恩威并濟二舍負材矜地高速公路歌館狗盜鼠竊鼓舞歡欣姑嫜汗法皓颢花嬌柳亸伎兒接任近稿刊删客冢臘八米拉蔔楞寺樂呵呵列署淩侪菱鏡陸軸沒石飲羽鳥彜齧心瞥見伽荼欺诳青蓼日膳顋頰上哲升斛適孼霜柝讨閑童蒙外閑頑固堡壘挽郎文天祥響胡蘆線形動物銷腸酒消得協力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