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書·五行志下之上》:“史記 秦始皇 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五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于 臨洮 ……是歲 始皇 初并六國,反喜以為瑞,銷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後因稱“銅人”為“銅狄”。 唐 王勃 《乾元殿頌序》:“銅狄分形,肅嚴扃於左序。” 金 劉迎 《贈人》詩:“ 蓬萊 咫尺三萬裡,銅狄因循五百年。” ********* 《代洪開榜先生祝梁母鄧太夫人八秩大慶》詩:“好待期頤觴詠日,重摩銅狄話滄桑。”
“銅狄”是古代對銅鑄人像的稱謂,特指秦始皇時期鑄造的十二尊“金人”,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銅狄”即“銅人”,亦稱“金人”,源自《漢書·五行志》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有身着夷狄服飾的十二巨人現身臨洮,被視為祥瑞。秦始皇遂下令收繳天下兵器,熔鑄成十二尊銅人,以象征此異象。
銅狄在詩詞中常作為曆史滄桑的意象。例如:
“銅狄”不僅是曆史事件的産物,更承載了政治、文化及文學的多重意蘊。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漢書》《史記》等原始文獻。
《銅狄》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古代外族入侵中國時期所使用的銅制武器。
《銅狄》這個詞由兩個部分構成,其中“銅”的部首是“金”,它的筆畫數為8;“狄”的部首是“犭”,它的筆畫數為8。
“銅狄”一詞源于曆史上的銅制兵器,這些兵器是古代中原地區抵抗北方蠻族入侵時所使用的。因此,就形成了将敵人稱為“銅狄”的說法。
《銅狄》的繁體字形為「銅狄」。
在古代,寫作《銅狄》的漢字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銅狄的古文字形為「銅狄」。
1. 古代中原地區的居民以銅狄為敵,奮力抵抗外族侵略。
2. 這座博物館展出了許多古代銅狄兵器。
銅狄沒有與之搭配的具體組詞。
銅狄的近義詞包括“北狄”、“蠻夷”等。
銅狄的反義詞為“中原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