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愧赧的意思、愧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愧赧的解釋

[blush with shame;ashamed and blushed] 羞愧臉紅

詳細解釋

因羞慚而面紅耳赤。 唐 韓愈 《答陳商書》:“辱惠書,語高而旨深,三四讀尚不能通曉,茫然增愧赧。”《三國演義》第三八回:“ 孔明 曰:‘ 南陽 野人,疏懶性成,屢蒙将軍枉臨,不勝愧赧。’”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愧赧”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uì nǎn,形容因感到羞愧、内疚而面紅耳赤的狀态。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愧赧”指因羞慚、過錯或失禮而感到難堪,表現為臉紅或表情窘迫。這一詞語常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強調因内心羞愧引發的外在表現。

2.出處與典故

3.使用場景

4.例句參考

5.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文出處,可參考《三國志》 或蘇轼相關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愧赧

《愧赧》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因為覺得自己有罪過或不稱職而心生羞愧和慚愧的情緒。

字形和拆分部首

拆分部首:心(xīn)+ 足(zú)

筆畫

《愧赧》一共有11個筆畫,其中,心(xīn)為4畫,足(zú)為7畫。

來源

《愧赧》源自《莊子·徐無鬼》:“愧莫生乎禽獸,請莫大于居無人之地。故見他人之加于盜辟之名,自負傷咎之處,其愧然乎。”意思是說,人類的愧疚和羞恥感是其他動物所沒有的,而最大的愧疚來自于無人知曉的地方。後來成為表示羞愧自責之意。

繁體

《愧赧》的繁體字是「愧赧」。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赧」的寫法有些變化,例如「赧」的古體寫法為「赧」,“念”的曾用字形。“愧”自宋代一直沿用至今。

例句

1. 我做錯了事情,對不起,感到十分愧赧。

2. 在面對老師的責問時,他滿臉愧赧,無言以對。

組詞

愧疚、羞愧、慚愧、愧怍

近義詞

羞愧、慚愧

反義詞

驕傲、得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