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lush with shame;ashamed and blushed] 羞愧脸红
因羞惭而面红耳赤。 唐 韩愈 《答陈商书》:“辱惠书,语高而旨深,三四读尚不能通晓,茫然增愧赧。”《三国演义》第三八回:“ 孔明 曰:‘ 南阳 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愧赧”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kuì nǎn,形容因感到羞愧、内疚而面红耳赤的状态。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愧赧”指因羞惭、过错或失礼而感到难堪,表现为脸红或表情窘迫。这一词语常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强调因内心羞愧引发的外在表现。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文出处,可参考《三国志》 或苏轼相关作品。
《愧赧》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因为觉得自己有罪过或不称职而心生羞愧和惭愧的情绪。
拆分部首:心(xīn)+ 足(zú)
《愧赧》一共有11个笔画,其中,心(xīn)为4画,足(zú)为7画。
《愧赧》源自《庄子·徐无鬼》:“愧莫生乎禽兽,请莫大于居无人之地。故见他人之加于盗辟之名,自负伤咎之处,其愧然乎。”意思是说,人类的愧疚和羞耻感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而最大的愧疚来自于无人知晓的地方。后来成为表示羞愧自责之意。
《愧赧》的繁体字是「愧赧」。
在古代汉字中,「赧」的写法有些变化,例如「赧」的古体写法为「赧」,“念”的曾用字形。“愧”自宋代一直沿用至今。
1. 我做错了事情,对不起,感到十分愧赧。
2. 在面对老师的责问时,他满脸愧赧,无言以对。
愧疚、羞愧、惭愧、愧怍
羞愧、惭愧
骄傲、得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