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隨口,信口。《列子·黃帝》:“九年之後,橫心之所念,橫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歟,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歟!” 明 徐渭 《書<草玄堂稿>後》:“迨數十年,長子孫而近嫗姥,于是黜朱粉,罷倩顰,橫步之所加,莫非問耕織於奴婢;橫口之所語,莫非呼雞豕於圈槽。”
“橫口”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橫口”讀作héng kǒu,本義指隨口、信口,即說話不經思考或隨意發言。例如《列子·黃帝》中記載:“九年之後,橫心之所念,橫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歟”,此處“橫口”強調言語的放任狀态。
古典文獻中的用例
明代徐渭在《書<草玄堂稿>後》寫道:“橫口之所語,莫非呼雞豕于圈槽”,進一步印證了該詞表示“隨口而言”的用法。
現代引申義(需謹慎參考)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橫口”作為成語時,可引申為說話刻薄、不顧及他人感受,但這種用法在權威古典文獻中較少見,可能是基于“橫”的蠻橫含義衍生的現代理解。
使用場景
該詞核心含義為“隨口”,使用時建議優先參考古籍或權威釋義。若需引用引申義,需明确語境以避免歧義。
橫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在口的橫着部分,是指字形構造的一部分。
橫口的部首是口部,筆畫數為5畫。
橫口是一個漢字字形,構造來源于人們觀察事物的形态,将其簡化而成。口象征嘴巴,而橫則表示水平方向。
橫口的繁體字為「橫口」。
在古代,橫口的書寫形式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形态會隨着時間和地域的變化而有所差異。在古代的字典和手寫文獻中,橫口可能會呈現出稍有差異的字形。
1. 他的笑容中帶着一絲橫口,給人一種狡黠的感覺。
2. 畫家用幾筆勾勒出了那隻貓的橫口,栩栩如生。
橫口并非常見的用于組詞的部首,所以在現代漢語中,沒有以「橫口」作為部首的常見詞彙。
橫口的近義詞可以是「橫眉」、「橫眼」等詞語,意為表達不悅或不滿的面部表情。橫口的反義詞可能是「豎口」,意為嘴巴的縱向部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