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馬陸。 漢 劉向 《說苑·雜言》:“馬趼折而復行者何?以輔足衆也。” 向宗魯 校證引 盧文弨 曰:“趼、蚿同。”一本作“ 馬蚈 ”。參見“ 馬陸 ”。
“馬趼”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mǎ jiǎn,其核心含義如下:
1. 基本詞義 指代馬陸(學名:Diplopoda),屬于多足綱節肢動物,俗稱“千足蟲”。其名稱來源于身體多節且每節有足的特征。
2. 文獻出處 漢代劉向《說苑·雜言》中記載:“馬趼折而復行者何?以輔足衆也。” 這裡通過馬趼即使部分肢體折斷仍能爬行的現象,比喻依靠群體輔助的重要性。
3. 異名與通假 • 古籍中亦寫作“馬蚈”(蚈為蟲類通稱)。 • 校注文獻(如向宗魯校證)指出“趼”與“蚿”通假,均指蟲類。
4. 結構解析 •馬:獨體字,此處可能為修飾詞,或與蟲體形态相關。 •趼:左右結構,原指手腳硬皮,此處通“蚿”表蟲類。
注意:由于當前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生物學典籍驗證細節。
馬趼(mǎ jiǎn)是一個漢字詞彙,由馬和趼兩個部分組成。
馬的拆分部首是馬首,筆畫為3畫。趼的拆分部首是走首,筆畫為12畫。
《說文解字》記載,馬是指馬類動物,是一種常見的家畜。趼是指用腳步踐踏,踩踏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馬趼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馬的原始形态更像現代的草字頭,馬字在甲骨文中則為一個完整的馬形。趼的原始形态是兩隻腳印的圖案。
以下是一些馬趼的例句:
1. 賽馬場上,騎手用鞭子抽打馬使其加快速度。
2. 他騎馬狂奔過越野賽道,一路上趼碎了不少枯枝落葉。
馬趼的組詞:
1. 馬匹(mǎ pǐ):指馬類動物,尤指用于運輸和騎乘的馬。
2. 趼踏(jiǎn tà):指用腳步踐踏、踩踏。
馬趼的近義詞:
馬:驢、騾、駝
趼:蹋、蹈、踏
馬趼的反義詞:
馬:車、船、飛機
趼:保持、保護、維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