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 吳 地。下,用于名詞後表示處所。《宋書·隱逸傳·戴颙》:“ 桐廬 僻遠,難以養疾,乃出居 吳 下。” 明 高啟 《修忠佑祠疏》:“號雖著於 江 東,祀已傳於 吳 下。” 清 葉廷琯 《吹網錄·虎邱賀方回題名》:“﹝ 賀方回 ﹞以尚氣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退居 吳下 。” 魯迅 《花邊文學·“京派”與“海派”》:“ 梅蘭芳 博士,戲中之真正京派也,而其本貫則為 吳下 。”按, 梅 氏原籍 江蘇 泰州縣 。
“吳下”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地理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吳下”泛指古代吳國所在的地區,即今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及周邊地帶。其中“下”作為方位詞,附于名詞後表示處所,類似“一帶”“之地”的用法。
曆史記載
成語典故
“吳下阿蒙”出自《三國志》,原指三國名将呂蒙早年學識淺薄,後通過勤學改變自我。現比喻人經過努力後進步顯著(如“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成語典故,可參考《三國志》《宋書》等史料。
《吳下》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在吳地下懸崖峭壁上行走,形容人有很高的膽量和勇敢無畏的精神。
《吳下》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土,它的筆畫數為6。
《吳下》一詞最早來自于《莊子·徐無鬼》:“使徐無鬼乘舟雲吳下。”後來演變成成語,并被廣泛使用。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吳下」。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吳下》在古代寫作「吾下」或「吳下」,字形與現代漢字略有差異。
他膽量大,敢于承擔各種困難和壓力,真是個吳下之人。
- 吳山下 - 吳地下 - 吳下阿蒙
- 闖蕩江湖 - 足智多謀 - 羽翼豐滿
- 膽小怕事 - 武斷無謀 - 畏首畏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