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儉恡 ”。悭吝,吝啬。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惠下逮,則遠人懷,而非儉吝所能辦也。”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治家》:“ 南陽 有人,為生奧博,性殊儉吝。”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城南高陽王寺》:“﹝ 李崇 ﹞亦富傾天下,僮僕千人。而性多儉恡,惡衣麄食。”《宋書·王玄谟傳》:“ 劉秀之 儉吝,呼為老慳。”
“儉吝”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儉吝”由“儉”(節儉)和“吝”(吝啬)組成,形容人過分節儉甚至達到吝啬的程度,即在該花費的場合也舍不得花錢,帶有貶義色彩。
詞義演變
最初“儉”指合理節省,是美德;但疊加“吝”後,強調因過度節儉而顯得小氣。例如《顔氏家訓》提到“性殊儉吝”,即批評某人節儉到不合情理。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性格或行為,如“他雖富有卻儉吝成性,連基本社交開支都吝惜”。需注意語境,避免與中性詞“節儉”混淆。
古人強調“過儉者吝”(《過儉者吝》),提倡節儉應有度,若影響基本生活或人際交往,則轉化為負面品質。
“儉吝”是貶義詞,指節儉過度變為吝啬,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其與“節儉”的差異。了解該詞有助于更精準地表達對行為或性格的評價。
儉吝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過分節約、吝啬的性格特點。指某人在使用金錢、物質或者其他資源時非常吝啬小氣,不願意花費或者分享出去。
儉吝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人」字旁,右邊是「舌」字旁。分别需要寫4畫和9畫。
儉吝這個詞的來源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古代漢字。在繁體字中,儉的寫法為「儉」,吝的寫法為「吝」。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儉字的形狀有一些變化。在先秦時期的古代甲骨文中,儉字寫作「㞔」,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形态。到了西漢時期,儉字逐漸演變成了「儉」的形态,繼續沿用至今。
1. 他的儉吝使得他的朋友們覺得他有些小氣。
2. 她的儉吝導緻她的經濟狀況一直很好。
3. 雖然她生活得很儉吝,但她願意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1. 儉樸:指一個人生活簡單樸素,不奢華浪費。
2. 吝啬:指一個人過分凡事小氣、斤斤計較。
3. 節衣縮食:形容在生活上非常儉省,精打細算。
4. 管閑事:指一個人過分愛管閑事,好插手别人的事情。
近義詞:吝啬、守財奴、小氣。
反義詞:慷慨、大方、慷慨解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