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诳言的意思、诳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诳言的解釋

(1).謊騙,說謊話。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七》:“帝見 陳留 吏其牘下疏雲:‘ 潁川 弘農 可問, 河南 南陽 不可問。’詔吏,吏誑言於 長壽街 上得之。” 明 高明 《琵琶記·兩賢相遘》:“夫人,奴家豈敢誑言。” 明 歸有光 《昆山縣倭寇始末書》:“是日又復遁入郡城,誑言:‘吾軍一至,賊徒盡散,民不被殺,屋不被燒,麥盡刈而苗盡栽矣。’”

(2).謊話。 清 吳敏樹 《黃特軒傳》:“當賊初起,常以誑言鼓動一世之貧民。” 楊沫 《不是日記的日記·風浪起來了》:“是我們輕率地聽信了 劉亞光 和其他人的诳言,支持了一樁根本不值得支持的科學研究呢,還是A研究所自以為是,指鹿為馬,反擊我們正确的意見,為他們自己的錯誤開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诳言是漢語中表示虛假言辭的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欺騙性的言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解釋,“诳”指用謊言或詭計使人上當,“言”即言語,二者結合後,“诳言”特指為達到欺騙目的而編造的不實之詞。例如:“他散布诳言,企圖掩蓋真相。”

從詞源學角度,《漢語大詞典》指出,“诳”最早見于先秦文獻,如《莊子·逍遙遊》中“诳之以虛名”,本義即欺騙。漢代以後,“诳言”逐漸固定為雙音節複合詞,用于描述蓄意蒙蔽他人的語言行為。例如《三國演義》中“此皆诳言,不可信也”即典型用法。

在用法上,诳言多作名詞,常用于書面語境,強調言語的蓄意欺騙性質。其近義詞包括“謊言”“詐語”,反義詞則為“箴言”“真言”。據《同義詞大辭典》分析,“诳言”較“謊言”更具文言語感,且隱含主觀惡意,如《紅樓夢》第六十八回“豈容爾等诳言誣陷”即體現此特點。

權威典籍中,诳言的道德批判色彩顯著。例如《朱子語類》卷十三提及“诳言惑衆,君子所惡”,強調其違背儒家倫理的屬性。現代漢語使用中,該詞多用于揭露欺騙行為,如魯迅《且介亭雜文》中批判“文人诳言,誤國害民”。

網絡擴展解釋

“诳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謊話或說謊的行為,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詞義
    指不真實的、帶有欺騙性的話語,即“謊話”或“說謊”。例如《後漢紀》中記載官吏為掩蓋真相而“誑言於長壽街上得之”(謊稱文件在街上撿到)。

  2.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文獻,如袁宏《後漢紀》描述東漢官員欺瞞皇帝的場景。明代文學作品中亦常見,如高明《琵琶記》用“奴家豈敢誑言”表達角色否認撒謊的語境。

  3. 近義詞辨析
    與“謊言”“虛言”相近,但“诳言”更強調主觀故意欺騙,常見于書面語或曆史文本。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多被“謊話”“假話”替代。

  4. 延伸用法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提到“不切實際的說法”,可視為語境引申義,但需注意該解釋缺乏文獻支撐。

别人正在浏覽...

阿棃姨慠很拔本悲東門賓秩不絕如縷仇猶純全賜骸骨怠縱大姒返本還源方枘圜鑿反觀豐熾告乞高響高原期瓜蒂幻誕寰甸江鮑腳資借交報仇解逐濟民浸毓刊墨狂憨枯藤杖麟角鳳觜力子羅潭密付末費磨沙暮雨弄春怒吻磐石前不巴村,後不巴店乾紐清審筇枝人間天上讪斤生故社師隨珠彈雀田籍推度退校未合沃州誣拿閑敝邑降魔棍香扇纖屑邪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