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之東隅”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出自《後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黾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曆史背景:東漢将領馮異與赤眉軍交戰時,初期戰敗(“垂翅回溪”),後用計反攻獲勝(“奮翼黾池”),劉秀以此語肯定他反敗為勝的功績。
“企業外貿受挫後轉型成功,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科研項目雖未達預期目标,卻在衍生領域取得突破,印證了失之東隅的道理。”
提示: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日常口語中可用“有失必有得”等通俗表達替代。
《失之東隅》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失去了可以争奪的機會或優勢,原本可以取得進展或成功,卻因疏忽、錯失、不幸等原因而失去了。它形象地比喻人生中因為一時的疏忽大意而導緻失去重要的機遇。
《失之東隅》的拆分方式:失(部首:大)+ 之(部首:一)+ 東(部首:一)+ 隅(部首:阜)。根據部首的不同組合,它的筆畫分别是:失(5畫)+ 之(4畫)+ 東(5畫)+ 隅(10畫)。
《失之東隅》出自《論語·為政篇》:“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它原指失去了東方角落的一塊珍貴土地上的收獲,卻隻能在西方的桑樹下收拾殘局。後來這個成語就廣泛用來形容錯失的機會或失去的優勢。
繁體字的寫法為《失之東隅》。
古代寫《失之東隅》的時候,其中的一些字可能有不同的寫法。例如,《東》字古時候還可以寫作“東”,《隅》字古時候還可以寫作“角”。
他本可以在比賽中獲勝,卻因為一次疏忽失之東隅,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失望、失業、失眠、失去、失意
錯失、失利、失誤、悔失
把握、得意、成功、獲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