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供置衆物和打掃。《周禮·天官·大宰》:“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與其具脩。” 鄭玄 注:“具所當共,脩掃除糞灑。” 賈公彥 疏:“使百官供祭祀之具及脩之掃除也。”
2.齊備,完備。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必待天爵具脩,人紀鹹事,然後沿才授職。”
“具脩”為漢語古語詞彙,現規範寫法應作“具修”,其核心含義指詳盡完備的禮儀準備或周全的修飾行為,屬于古代禮制用語。以下是基于權威辭書的解釋:
一、詞義溯源 “具修”最早見于《周禮》,本義指祭祀前準備完整的祭品與禮儀流程。《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釋義為“備辦供設”,強調儀式用品的齊備性。例如《後漢書·禮儀志》載:“先立秋十八日,迎黃靈于中兆,祭黃帝,具修如制”,此處指按規制完成祭祀準備。
二、通假用法 “脩”為“修”的通假字,在《說文解字》中明确标注:“脩,脯也。從肉攸聲,息流切”,本指肉幹,後假借為修飾、整治之義。《辭源》(第三版)指出,漢代文獻中“脩”“修”常混用,如《漢書·王莽傳》“脩其禮物”即用通假。
三、曆史演變 該詞在唐宋後逐漸式微,明代《洪武正韻》仍載“具修”為正式詞條,釋義擴展至“器物完治”,指物品的完善修整。清代《康熙字典》歸入“修”字條目,強調其“飾也,理也”的核心語義。
四、應用場景 古代文獻中多用于三類語境:1)祭祀禮儀準備(如《禮記》);2)政令實施程式(如《唐六典》);3)器物修繕記錄(如《天工開物》)。現代漢語中僅保留在古籍研究領域,日常使用已被“籌備”“修繕”等詞替代。
“具脩”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來源進行解析,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解釋:
現代漢語中的含義
指個人具備良好的修養和道德品質,強調内在的修身養性及文化素養。例如在描述人物品行時,可表達其綜合素養的完善性。
古代文獻中的含義
在《周禮》等典籍中,“具脩”指祭祀前的籌備工作,包括置辦祭品、清潔場所等具體事務。如《周禮·天官·大宰》提到“具脩”與“百官之誓戒”相關,鄭玄注釋為“供置衆物和打掃”。此處的“脩”原指幹肉(如“束脩”為古代學費的代稱),後延伸為祭祀用品的準備。
詞義演變與關聯
該詞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現代多用于描述品德修養,古代則多指向祭祀或事務的完備性。如需深入研究,建議結合《周禮》《禮記》等典籍進一步考證。
白蘋百原摽題陛辭弊困梹榔勃馱長春市蟾魄攙襲春假大家風範倒閣雕鍛東崖斷蛇風貌附枕狗長尾巴尖兒的好日子歸市鼓湍虎鬭龍争魂旛奬挹诘朝借飾矜寵進室酒後無德綟木懔懔麗玉露宿風餐甯觐旁溢配嫡遣奠氣分勤學好問窮瘁嚷駡三戒山衲省衣節食沈名詩家失叙霜笳說長道短肽鍵談嘯頭沒杯案頭面人物罔然畏徇文貍憲牍巷哭仙流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