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諸侯使臣的符節。《周禮·秋官·小行人》“達天下之六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以金為之。” 漢 鄭玄 注:“諸侯使臣行覜聘,則以金節授之,以為行道之信也。” 唐 王維 《奉和聖制暮春送朝集使歸郡應制》:“玉乘迎大客,金節送諸侯。” 明 何景明 《觀兵》詩之二:“使過傳金節,軍行奏玉簫。”
(2).古代殿庭的儀仗。 唐 劉長卿 《奉餞郎中四兄罷馀杭太守承恩加侍禦史充行軍司馬赴汝南行營》詩:“權分金節重,恩借鐵冠雄。”《宋史·儀衛志一》:“黃麾半仗,金節一十二人;黃麾小半仗、黃麾角仗,各設金節十二人。”《宋史·儀衛志六》:“金節, 隋 制也。黑漆竿,上施圓盤,周綴紅絲拂八層,黃繡龍袋籠之。”
"金節"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古代符節制度 指古代帝王授予諸侯、使臣的銅制信物,《周禮·地官》記載"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金也"(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禮制研究》)。這種金屬制成的節杖象征着權力與使命,多用于外交場合驗證使者身份。
禮樂器具部件 特指鐘磬等青銅樂器的懸挂裝置,《禮記·明堂位》有"夏後氏之龍簨虡,殷之崇牙,周之璧翣"的記載(來源: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其中"簨虡"即指懸挂編鐘的金節木架。這種禮器構件常見于商周祭祀場合,體現青銅禮樂文明。
節氣與五行結合 在傳統曆法中,秋季别稱"金節",源于五行學說中"秋屬金"的理論。《淮南子·天文訓》明确将四季與五行相配:"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矩而治秋"(來源:國家圖書館《古籍善本數據庫》)。這種命名方式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
需注意該詞在具體文獻中的釋義需結合上下文,如杜甫《往在》詩"前春禮郊廟,祀事親聖躬。微軀忝近臣,景從陪群公。登階捧玉冊,峨冕聆金鐘"中的"金鐘"即與第二種釋義相關。
“金節”是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古代諸侯國派遣使臣時授予的金屬制信物,用于證明身份和使命合法性。其形制依據《周禮》記載,不同地域(如山國、土國、澤國)分别使用虎節、人節、龍節,均以金鑄成,象征外交權威。
指宮廷禮儀中使用的金屬儀仗器具,常見于重要典禮或軍隊儀式。例如《宋史·儀衛志》提到“黃麾半仗,金節一十二人”,唐代劉長卿詩句“權分金節重”也印證其作為儀仗的莊重性。
注:以上解釋綜合自詞典釋義與典籍記載,權威出處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白僵弊風伯母不足為外人道也茶課蟬噪從容自若搭對大轎答贶雕僞抵忤鬥剛哆然乏力房地産鲂鮄返葬負重耕槃滑溜花生子混碰火并護送翦燈驕色駕轶劫營金帶噤滲噤頤祭餟蘭新鐵路鸾聲掄才馬喙邁逸馬傭麻渣迷道謬論密西西比牛溲馬渤判解裒掇祈珥氣頭上撒決生次束帛隋堤柳所驗踢竪柁牙晩就象域險種小格笑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