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ried up]∶水幹竭
枯涸的池塘
(2) [exhausted]∶枯竭
枯涸的金融
(1).《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後因以“枯涸”指困境,或指陷入困境者。 唐 元稹 《酬許五康佐》詩:“枯涸方窮轍,生涯不繫舟。” 宋 黃庭堅 《黃颍州挽詞》之一:“惠沫霑枯涸,忠規補過差。”
(2).枯竭幹涸。用于指水。 南朝 宋 謝靈運 《苦寒行》:“饑爨煙不興,渴汲水枯涸。” 宋 蘇轼 《乞子珪師號狀》:“經今十八年, 沉 公井復壞,終歲枯涸。” 何其芳 《遲暮的花》:“右邊幾步遠有一木闆橋,橋下的流水早已枯涸。”
(3).枯竭幹涸。用于指資財。 宋 蘇轼 《論綱稍欠折利害狀》:“數年以來,官用窘逼,轉運司督迫諸處稅務日急一日,故商賈全然不行,京師坐至枯涸。” 郭沫若 《************的歸趨》:“然而戰争一持久,作戰資源便會枯涸。”
(4).枯竭幹涸。用于指思維等。 清 王端履 《重論文齋筆錄》卷二:“吏部久患頭風,腦已枯涸。”《人民文學》1978年第6期:“你把這種子,播在漁民枯涸的心海。”
“枯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引申及文學應用三個層面綜合解析:
字面含義
指水幹竭,如池塘、河流等失去水分而幹枯。例如:“渴汲水枯涸”(南朝宋·謝靈運《苦寒行》)。
“涸”字單獨解釋為“失去水而幹枯”(《莊子·大宗師》中“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的典故)。
引申含義
泛指資源、活力或思維的枯竭,如“枯涸的金融”“作戰資源枯涸”(郭沫若例),或形容“思維枯涸”。
指代困境
源自《莊子·大宗師》中“泉涸”的隱喻,後引申為陷入困境的人或狀态。如唐代元稹詩“枯涸方窮轍”,宋代黃庭堅“惠沫霑枯涸”均以此喻人生際遇。
自然與人文描寫
可用于描繪自然景象(如蘇轼提及“沉公井複壞,終歲枯涸”),或渲染凋敝氛圍(如何其芳《遲暮的花》中“橋下的流水早已枯涸”)。
現代漢語中,“枯涸”多用于書面語,常見于以下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莊子》、謝靈運詩作或蘇轼相關記載。
《枯涸》這個詞是形容自然界中水源、植物等因缺乏水分而幹燥、枯竭的狀态。它可以用來描述幹旱的土地,饑荒導緻作物枯萎,以及河流幹涸等。
《枯涸》這個詞的部首是木,它的筆畫數分别是7和10。
《枯涸》這個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枯"字表示植物失去水分而幹燥,"涸"字表示水源枯竭。在繁體字中,"枯"字無變化,"涸"字的繁體形式為「凈」。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枯"字與現代寫法基本一緻。而"涸"字的古代寫法為「沷」,形狀類似于兩個水滴之間的一個橫折線。
1. 這片土地已經經曆了長期的幹旱,土壤變得枯涸,無法耕種。
2. 暴曬和缺水的連續日子讓小草枯涸,整個山坡變得黃草如柴。
枯萎、涸竭、枯燥、幹涸、枯草、涸澤而漁
近義詞:幹枯、枯幹、乾涸
反義詞:豐盈、濕潤、生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