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ried up]∶水干竭
枯涸的池塘
(2) [exhausted]∶枯竭
枯涸的金融
(1).《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后因以“枯涸”指困境,或指陷入困境者。 唐 元稹 《酬许五康佐》诗:“枯涸方穷辙,生涯不繫舟。” 宋 黄庭坚 《黄颍州挽词》之一:“惠沫霑枯涸,忠规补过差。”
(2).枯竭干涸。用于指水。 南朝 宋 谢灵运 《苦寒行》:“饥爨烟不兴,渴汲水枯涸。” 宋 苏轼 《乞子珪师号状》:“经今十八年, 沉 公井復坏,终岁枯涸。” 何其芳 《迟暮的花》:“右边几步远有一木板桥,桥下的流水早已枯涸。”
(3).枯竭干涸。用于指资财。 宋 苏轼 《论纲稍欠折利害状》:“数年以来,官用窘逼,转运司督迫诸处税务日急一日,故商贾全然不行,京师坐至枯涸。” 郭沫若 《************的归趋》:“然而战争一持久,作战资源便会枯涸。”
(4).枯竭干涸。用于指思维等。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二:“吏部久患头风,脑已枯涸。”《人民文学》1978年第6期:“你把这种子,播在渔民枯涸的心海。”
“枯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引申及文学应用三个层面综合解析:
字面含义
指水干竭,如池塘、河流等失去水分而干枯。例如:“渴汲水枯涸”(南朝宋·谢灵运《苦寒行》)。
“涸”字单独解释为“失去水而干枯”(《庄子·大宗师》中“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的典故)。
引申含义
泛指资源、活力或思维的枯竭,如“枯涸的金融”“作战资源枯涸”(郭沫若例),或形容“思维枯涸”。
指代困境
源自《庄子·大宗师》中“泉涸”的隐喻,后引申为陷入困境的人或状态。如唐代元稹诗“枯涸方穷辙”,宋代黄庭坚“惠沫霑枯涸”均以此喻人生际遇。
自然与人文描写
可用于描绘自然景象(如苏轼提及“沉公井复坏,终岁枯涸”),或渲染凋敝氛围(如何其芳《迟暮的花》中“桥下的流水早已枯涸”)。
现代汉语中,“枯涸”多用于书面语,常见于以下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庄子》、谢灵运诗作或苏轼相关记载。
《枯涸》这个词是形容自然界中水源、植物等因缺乏水分而干燥、枯竭的状态。它可以用来描述干旱的土地,饥荒导致作物枯萎,以及河流干涸等。
《枯涸》这个词的部首是木,它的笔画数分别是7和10。
《枯涸》这个词是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枯"字表示植物失去水分而干燥,"涸"字表示水源枯竭。在繁体字中,"枯"字无变化,"涸"字的繁体形式为「凈」。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枯"字与现代写法基本一致。而"涸"字的古代写法为「沷」,形状类似于两个水滴之间的一个横折线。
1. 这片土地已经经历了长期的干旱,土壤变得枯涸,无法耕种。
2. 暴晒和缺水的连续日子让小草枯涸,整个山坡变得黄草如柴。
枯萎、涸竭、枯燥、干涸、枯草、涸泽而渔
近义词:干枯、枯干、乾涸
反义词:丰盈、湿润、生机
悲激鼻珠驳榜部款材茂行絜财门钝驴常才称臣痴騃抽噎床上迭床雌哑丛滋导以取保典法隄山恶缘恶业防畛粉絮鬴洧公民权勾覆贯习国计民生郭郎子蛊胀后相荒獐蕙心兰质讲公事桀虐疾风骤雨疾耗畿郡开元寺课校雷野磷磨麦秀寒陪赏倩盼气长琼枝玉树淇衞权重秩卑挼莎僧社山畋蛇蟺深丛率土大将军四佐胎卵摊蛋殄除添梯頽坌颓化土壤学外朝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