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協饷的意思、協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協饷的解釋

清 代對地方貧瘠、收支不能平衡的省份,規定由稅收富裕的省份撥款協助,叫做“協餉”。《清會典·戶部七·江西清吏司》:“凡各省之協餉,則稽其數。”原注:“每年 直隸 …… 貴州 不敷兵餉銀,由北檔房覈明,在鄰省協撥。”《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四回:“ 山東 藩庫裡存了一筆銀子,是預備支6*那裡協餉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五回:“協餉銀子未必是現銀,是打滙票的,他如何騙得去?”參見“ 協解 ”。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協饷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協饷是中國清代實行的一項財政調劑制度,具體指中央對收支不平衡的省份,通過稅收富裕省份撥款協助貧瘠地區維持財政運轉的制度。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核心定義

作為中央集權下的財政平衡手段,協饷主要用于保障邊遠或經濟落後省份的軍饷及行政開支。根據《清會典》記載,戶部每年核查各省財政狀況後,會指令富裕省份(如直隸、江蘇等)向入不敷出的省份(如貴州、甘肅等)調撥銀兩。

運作特征

  1. 區域互補性:典型案例如江南各省協濟西北軍需,據《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記載,山東藩庫曾存有預備協饷的專項銀兩;
  2. 強制指令性:協饷數額由戶部統一核定,不接受地方協商;
  3. 軍事優先性:主要用于維持駐防軍隊開支,約占協饷總額的70%以上。

曆史意義

該制度有效緩解了邊疆地區財政壓力,但晚清時期因地方財政自主權擴大逐漸失效。其運作模式體現了中央集權與地方治理的平衡邏輯,為研究清代財政史提供了重要觀察視角。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協饷》的意思

《協饷》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幫助、助力。可以表示與他人一同合作、協調或幫助他人解決困難。

拆分部首和筆畫

《協饷》的拆分部首是虍(虎的一部分)。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來源和繁體

《協饷》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根據考據,它出自北魏時期的《書譜》。在繁體字中,協饷以「協饷」的形式呈現。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根據曆史記載,協饷在古代的寫法為「卄饷」。

例句

1. 他們協饷完成了這個艱巨的任務。

2. 在困境中,衆人齊心協饷,終于渡過了難關。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協作、協助、協調

近義詞:幫忙、援助、輔助

反義詞:阻礙、妨礙、幹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