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恇撓 ”。
“恇桡”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曆史文獻:
詞義拓展:
唐代陸龜蒙《野廟碑》中進一步引申為臨危退縮的行為:“當報國之日,則恇撓脆怯,颠頓竄踣”。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多見于古籍或學術研究。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宋書》相關注釋。
恇桡(kuáng yáo)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恇”和“桡”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恇(恐)”和“桡(杲)”,其中“恇”是心字旁,表示情緒,而“桡”則是木字旁,表示與木材相關。
恇桡的筆畫數分别為8畫和8畫。在書寫時,先寫“恇”的部首,再寫兩個橫畫和一豎畫,最後寫“桡”的部首和剩下的筆畫。
“恇桡”一詞來源于古代中國,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周禮·地官》:“凡拘獄者,左手及恇桡。”這裡的“恇桡”指的是拘住關押犯人的木杠。
在繁體字中,恇桡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即“恇桡”。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恇桡也沒有例外。在古代,表達“恇桡”的漢字可能會有不同的寫法。然而,這些寫法的意義和拼音與現代的“恇桡”相同。
以下是“恇桡”的例句:
與“恇桡”相關的組詞包括:恇怯、恇懼、恇怕等。這些詞語都以“恇”字作為部首,表示恐懼、害怕的意思。
與“恇桡”意義相近的詞語有:枷鎖、桎梏、束縛等。這些詞語都表示限制、約束的意思。
恇桡的反義詞是解脫、自由、無拘束等。這些詞語表示擺脫束縛、不受限制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